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西方文化视角下的词项空缺研究

时间:2024-05-10

张晨雅 张淑华

摘要: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构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即为语言差异。而这种差异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词项空缺”。中西方文化视角下的词项空缺研究主要基于中英两种语言来探讨词项空缺现象,有利于丰富本民族文化,认识异族文化,并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有利于填补词项空缺。

关键词:词项空缺;文化;语言;差异

中图分类号:H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3-0280-02

一、引言

英国人类学家鲍阿司指出:“各个社会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化,正由于这样,它们才具有不同于其他社会的风俗、习惯、信仰和社会机构。”(束定芳,1988)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认为,语言符号系统是社会符号系统(文化)的一部分。(束定芳,1988)语言是一种“潜在的意义系统”(Meaning potential),它由三部分组成:音位系统、词汇——语法系统和语义系统。这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实现”(realization)的关系,语义通过词汇——语法得到实现,词汇——语法通过语音而得到实现。而语义则是社会结构(文化)的一种实现。(束定芳,1988)也就是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差异反映为语言差异。语言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的载体和编码手段之一。

因为各个社会有各自独特的文化,因此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即文化个性,不同的文化之间会呈现不同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而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构素,是语言大系统赖以存在的支柱,文化差异在词汇层面上表现更为突出,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词项空缺。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下面笔者将从中西方文化差异角度浅析词项空缺现象。

二、中西方文化视角下的词项空缺现象

(一)词项空缺的概念

因为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不同,A语言便有了所谓的文化局限词,产生了独有的义位,具有独特的文化负荷(culturally-loaded),带有独特的文化标记(culturally-marked);而B语言没有相对应的义位,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的“词项空缺”。,(张志毅,张庆云,2005:158)词项空缺这一术语,是指在一个词汇场的某位置上缺少词的现象。(李福印,2006:113)在汉语研究中,也有“语言空符号”的说法(王希杰,1989)

乔姆斯基(Chomsky,1965)认为,一个语言的形体有三种情况:已经出现;不可出现;可能出现,但尚未出现。能证明永远不会出现的,谈不上词汇空缺。因此,在拥有参照系的情况下“可能出现,但尚未出现”是词项空缺的一个特点。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词项空缺

美国一些社会学家、文化人类学家,如奥格本(W.F.Ogburn)亨根斯(F.H.Hankins)以及(M.M.Willey)等人,修正了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E.B.Tylor)对文化的定义,补充了事物的文化现象,把泰勒的定义修正为:“文化是复杂体,包括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王德杏,1989:79)由此看来,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范畴,一切社会的思维方式、等级观念、道德规范、生活方式等都属于文化范畴。

1、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形成与词项空缺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是构建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重要因素。确切地说,构建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重思想是以孔子“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儒、道、佛思想。孔子主张“仁”、“礼”和“中庸”,亚里士多德发明了三段论,主张“形式思维”,更提倡“理性”,具有严谨的特点。“礼”提倡等级制度,一定程度上渗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由于其衍生出来的词汇系统庞大,在某种程度上就造成了词项空缺。从亲属称谓来看就等级分明。如《尔雅·释亲》中有关孙子的称谓:孙子、曾孙(现在叫重孙)、玄孙(或叫元孙)、来孙、晜孙、仍孙(古人也叫重孙)、云孙;英语中却无法对应这么多的称谓,而有关汉语中叔父、舅父、伯父、姑父等,姨妈、舅妈、婶婶、姑姑等称谓,英语中只用uncle和aunt,没有层级关系和亲属概念。此外,从《红楼梦》中的人际关系及其称谓来看,“礼”文化的影响也可见一斑。

中国传统的谦、敬文化与西方自由、平等文化观念的差异在语言中反映也较为突出。中国称对方多用“令”字以表尊敬,称自己方面多用“鄙、贱”等表示自谦,但在英语中这些词却只能和形容词性物主代词来对应。如:令尊(your father),令郎(your son),令媛(your daughter),家父/家严(my father),家母/家慈(my mother),鄙人/愚(I),贱内(my wife),寒舍(my home)。这些本来在英语中没有语义相对的词汇,后来只能这样对应起来,但在色彩上却难以完全对等。

2、中西方心理认知与词项空缺

认知即思维,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中西方心理认知的不同也是造成词项空缺的原因之一。如中西方文化中,人们对色彩的认知与理解就不同。

红色(red)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喜庆与好运,把嫁娶添丁、贺寿等称为“红喜”,而英语中的red(红色)常带有贬义色彩,如red light(危险信号),red handed(双手沾满鲜血的)等,但因其偶尔也带有喜庆的意义,所以英语中就把中国的喜庆日称为“red-letter day”。而白色(white)而白色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白色通常表示不吉利,象征着惨淡、悲哀。在欧英语国家文化中常带有纯洁、忠心耿耿等褒义色彩,但中国把死亡等事件称为“白喜”,这在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中就产生矛盾了。把嫁娶添丁等喜庆事儿说成“红喜”可以理解,但把死人了也当成大“事”,对于英语国家的人来说就奇怪了。因此在英语中“白喜”就出现了词项空缺。显然“白喜”体现了我國传统文化的个性。但白喜“white-letter day”的出现也是极有可能的。

三、填补词项空缺的主要手段

音译、使用上下义、增补或重组词素是填补词项空缺的主要手段。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词项空缺现象显著,而词素是负载意义的重要形式,因此笔者认为增补或重组词素是填补词項空缺的重要手段。

(一)通过音译或使用上下义填补词项空缺

如Sonnet,我国没有十四行诗,因此在最初接触这种诗作的时候,就采用了音译法,译为商籁体,当然在它的翻译在我国还没有定论的时候,它使用的就是商籁体的上义词:诗。又如叩头一词,在英语国家这种习俗是没有的,因此就音译为kowtow。再比如阴(yin),阳(yang),太极(Tai chi)等。

音译一般情况下都是因为没有合适的

词素来对应,根据英语和汉语拼音之间的相似性翻译的,与意义关联不大,大多时候并不便于异域人理解,而使用上下义则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但未免过于笼统,不能准确传达意义。

(二)增补或者组合词素填补词项空缺

由于词项空缺具有“可能出现,但尚未出现”的特点,因此其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发展空间。以中国特有的一些词汇为例,通过增补或者组合词素,填补了空缺。

如道(Daoism),是通过音译加上-ism后缀得到的,红学——《红楼梦》研究(redology),是通过red和-ology组合得到的,再比如八卦(eight trigrams),窗花(window paper-cuts),火锅(hot pot),米豆腐(rice tofu),兰菊(China-aster)等,这类词汇都负载着中国特殊的文化现象,附带有鲜明的民族性,多是通过增补或组合词素得到的。

又如我国独特的婚俗文化中,对婚龄的称谓多达近三十种,都是通过增补词素来填补词项空缺的:纸婚(结婚一周年)(paper wedding),木婚(结婚五周年)(wood wedding),锡婚(结婚十周年)(tin wedding),银婚(结婚二十五周年(silver wedding),金婚(结婚五十周年)(golden wedding)等。如此借用词素或词素组合来填补空缺,不仅形象的反映了我国的婚俗文化,还起到了丰富了英语语言的作用,反之亦然。

四、结语

由于不同地域的文化既有共性又富有个性,因此各地域的文化不会完全对等,这种不对等造成的词项空缺现象尤为显著,有时候甚至没有替补词,造成永久性的“真空”。而词项空缺具有可填补的趋势,从空缺词项的填补过程来看,笔者认为词项空缺是相对的——纵向相对与横向相对。纵向相对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词项空缺会逐渐被填补;横向相对则是指词项空缺现象是相对于不同语言或者是同一语言中同一词汇场某位置词汇的空缺。文化和语言的形成都具有历时性,因此从中西方文化差异角度所研究的词项空缺则主要是横向相对为主,纵向相对为辅。词项空缺一方面影响文化交流;另一方面,由于其空缺现象的存在,必有填补手段,不同的填补手段又为跨文化交际带来不同的效果,既有利于了解异质文化,又有利于丰富本民族文化。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束定芳.语言·文化·外语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1988(2)

[2]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论文集)[C].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