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中生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实效性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4-05-10

文/迮宇

高中生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实效性的实证研究

文/迮宇

近年来随着高考政策的不断变化,高中政治学科的价值受到某些质疑导致教与学的效率不高。本文对政治学科的实效性展开实证调查,发现当前政治学科的学习并非“假大空”,学生能够掌握理论知识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针对这些问题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运用方面提出了建议。

高中生;政治学科;实效性;实证研究

1.研究背景及问题

在大众的认知中,“思想政治”是一门令人“头疼”的学科,给人一种“假大空”的感觉。究其原因一是课程设置本身,其理论性高于实用性。二是其教学的手段大多以口述形式,缺乏吸引力,使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探究当前政治学科的价值取向,本文对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现状、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兴趣以及学生的理论实践能力等展开调查,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对策,促使课堂与课外教与学的良性衔接,以期提高学生对政治课程学习的热情。为此,笔者在本文中主要探讨以下三个问题:

a.在高考形势下的政治学科,对学生价值选择及其品德的影响?

b.在政治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或教学内容感兴趣?

c.学生对所学理论概念的认同度如何,是否能自觉的运用到社会生活中?

针对以上三个问题,笔者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以学生的视角去了解目前的教学状况,学习情况,力求对传统的结论有所突破,为教学提供理论依据,让学生重燃对政治学科的学习热情。在解决如何界定“实效”这个词的问题上,笔者认为学习行为的“实效”在于通过一段时期的学习,在认知和情感方面产生变化和发展,并且这种变化发展要能驱使学习者认同所学内容,并融入进日常行为。

2.研究设计及理论框架

2.1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

第一,调查法。发放调查问卷对高中学生进行实际调查,依据调查结果找出目前存在的题。

第二,文献法。搜集利用国内外有关的文献资料,不断完善课题的研究。

2.2研究对象及样本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高中学生政治学习掌握的情况展开调查。采用自填式问卷,于2014年12月10日对苏州中学高一两个班级的学生展开调查。此次一共发放93份问卷,回收93份。问卷回收后,进行了审核,经过复核编码后,数据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本次调查主要是针对学生政治学习的掌握情况以及能否自觉的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生活中。笔者将调查地点确定为苏州某中学高中学生。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93名学生参加测试,男女比例为1.3:1,基本涵盖了各个综合素质水平的被试。

2.3问卷设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所采用的问卷为自编文集,涵盖19道选择题以及一道主观题。主要从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精力的投入以及理论运用程度四方面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描述。问卷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1)对学习动机,兴趣及学习精力投入的调查。这部分是关于学生对该学科的认知及学习过程的调查(2)对教学方式的调查。这部分问题涉及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及最吸引学生内容调查。(3)对理论运用能力的调查。这部分的问题主要从学生的消费观,政治敏感度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喜爱程度展开调查。最后一道主观题是对学生在文理分科时的倾向调查。

2.4理论框架

本文的理论框架来自于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的获得是由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化”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从而构建自己对外部事物的认知的过程。学习时一种积极的主动的个体与外部环境互动的行为,而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到学生的脑袋中,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构建起新的经验[1]。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和情景性并且不同的学习者对同一命题也会有不同的理解。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来建构,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的过程,而是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3.数据分析

3.1.政治仍具现实意义

在问及对政治学科的认知情况时,38.7%和44.1%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有趣”和“比较喜欢”,仅有1.1%的学生认为“枯燥乏味”。而在问及“政治学科的学习对自身有何帮助”的这一问题上,40.9%的学生选择了“可以指导生活”,34.4%的学生选择了“自身发展的需要”,12.9%的学生选择了“高考有优势”,只有10.8%的学生认为“基本没什么帮助”。可以推断出当前形势下,政治学科仍然具有现实的意义,指导着学生的实践生活。

3.2.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关注度有待增强

笔者认为学生对学科的精力投入是衡量该学科教学有效性重要因素之一。狭义上指一个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时间,广义指该学生在该科学习中的时间投入长短包括课堂活跃程度以及课外的复习巩固等。根据调查的数据显示,仅仅只有5.4%的学生“在课前全面的预习”教学内容,绝大部分学生“经常但粗略的预习”或者“偶尔浏览一下”教学内容(分别占22.6%和54.8%)。并且只有6.5%的人明确回答了“会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知识”,还有52.7%的学生“偶尔会主动复习当天学习的知识”。可见,在课堂外学生对政治学习的投入时间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偏少。在课堂教学的参与程度调查中,66.7%的学生“偶尔会回答”问题,15.1%的学生“经常会回答问题”,“一直积极回答问题”和“从不参与回答问题”的人数分别占了5.4%和12.9%。表明在课堂教学中,课堂的气氛沉闷,学生并没有积极的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之中。

3.3新式教学手段相对传统教法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且效果更好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往往关系到一节课的精彩与否。理论上来说,选用与学生期望相符的教学手段,将会唤起学生的课堂投入,更容易将学生带入课堂情景,更容易把握学生的思维导向。学生对所学知识也更加容易理解,更容易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之中。

根据调查结果,喜欢“多媒体教学”和“情景模拟”的学生居多,分别占了22.6%和50.6%;而在关于“在政治课上什么最让学生感兴趣”调查题目中,55.9%的学生选择了“教师幽默的语言风格”,显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需要创新,但教师语言风格也需要改进,也就是所谓的“糖衣+良药”的模式才是学生最认同的,最容易接受的方式。

在“学生如何记忆教学内容”的问题上,51.6%的学生选择了“通过理解记忆”,23.7%的学生选择了“通过做题记忆”,15.1%的学生选择了“通过反复的背诵记忆”以及7.5%的学生选择了“通过实际运用记忆”。从结果来看,大部分的学生对于所学的内容都能够很好的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没有机械式的背诵。更有7.5%的学生是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验证自己的所学所闻,这一点是值得称赞的。

3.4学生基本能够将所学理论用于实践

依据调查数据显示,34.4%的学生在“能否将生活内遇到的问题与教材里的内容相联系”的问题上选择了“经常能联系”,60.2%的学生选择了“偶尔能联系”,5.4%的学生选择了“从来没想过”。进一步说明,学生虽然意识到实践活动对政治学科的学习的重要性,但在参与的过程中缺乏理论知识的运用,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理论指导,使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深化。

细化到以下四方面来看:政治素养方面,数据显示29.0%的学生都“非常关注”时政热点新闻,43%的学生“比较关注”时政热点。表明学生开始关注国家以及社会的动态,政治意识开始在脑海中萌芽,不仅关注自身的发展,而且还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经济素养方面,40.9%的学生能将个人的零钱存入银行,表明学生开始有了理财意识;但在文化素养方面,仅有16.1%的学生会选择阅读“古典著作”,更多的学生喜好阅读“现代文学”和“科幻文学”类的书目。折射出当前经典文化著作的宣传程度有待提高,需要将学生兴趣爱好转到经典文化中去,帮助学生从传世著作中汲取知识,树立自身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

4.结论及建议

通过上述对高一学生政治课程学习有效情况进行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高一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学习持有积极态度,从学习动机上看,大多学生都追求自身的发展需要,功利性倾向较大,但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课堂参与不足;相对传统的知识型讲授法,新式的教学手段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幽默的语言风格配合风趣的问题也能为课堂增色不少;学生基本上能有意识的将课堂所学内容运用于社会生活中去,利用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但是仍然需要系统的指导规划。基于以上结论与差异的现状,为了促进政治课程教学行为的有效改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出以下建议:

4.1 优化教学设计,巧用开放式的探讨

学生对于政治学科的学习精力投入程度相对较少,学生无法做到主动自觉的预习与复习所学内容,一方面可能是源于其他主课课程占用的课外时间较多,另一方面也可能存在政治教学任务的枯燥单一。这种枯燥单一具体表现为仅仅滞留在对理论的记忆背诵,久而久之,学生便对这种任务型记忆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在教学任务和教学反馈的设计上,要与学生的兴趣点相衔接。比如在学习政治生活这一板块时,可以给学生布置“盘点”式的作业来替代传统的背诵式作业,由学生收集最近一星期来发生的热点事件,并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该事件的看法,而此时教师所需要做的就是把握学生的思维导向,使学生所谈论的内容能与教学内容挂钩,促进新内容的生成和导入。这种开放式探讨式的学习,不仅能够达到教学目标,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是非的能力。

4.2 转变教学风格,善用多媒体教学

教师幽默语言风格以及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能够很好的掌握学生的吸引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政治教师应力求语言风趣,熟悉当前热门流行词汇,通晓网络用语,这样可以使一些“高大上”的字词语句“接地气”,将一些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比如我国国家领导人***就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归纳为“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多使用这样的语言,不仅能让人更加生动的理解还能给人一种和蔼可亲的感觉,无形之中拉近了彼此的关系。而多媒体的运用,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给学生带来刺激,达到耳濡目染的效果。但也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方式也应不同,不能为了追求教学信息化而导致教学僵硬,形式化。

4.3 促进学习迁移,加强社会实践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尤其是思想政治这一门学科。只是背诵一些理论概念,而不通过思考加以消化,就可能分不清是非,导致盲从别人的观点;如果只是空想,不去学习理论知识,也会疑惑不定。最后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之中,做到“学、思、行”并轨。高中教师在教学和实践之间有着一个很好平衡点,那就是课堂中的情境教学和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形式。前者教师更容易掌控,对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有直观的感受,为后者的实践活动打好理论基础;后者随具有不可控性,但学生能够真正的走出校园参与到社会活动中获取直接经验,能够深化并且灵活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这样使得学理和应用能够共同发展。

[1]符太胜,李东斌,王培芳.教师教育有效性问题的再思考[J],教育探索,2008,(3)

迮宇(1992—),男,汉族,江苏,硕士研究生,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G

A

2095-9214(2015)02-0041-02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