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延伸高中历史教学触角,感知身边的历史——以平和乡土文化开发为例

时间:2024-05-10

文/陈映雪

延伸高中历史教学触角,感知身边的历史
——以平和乡土文化开发为例

文/陈映雪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乡土文化,作为触手可及的历史课程资源,近年来得到中学历史教学界的普遍重视,也极大的丰富了历史教学的内容。笔者所居住的福建平和,地处福建省漳州西南部,建县约500年,历史不算悠久。但是,它却与心学大师王阳明有着很大的关系、是名蜚中外的克拉克瓷的重要产地、是“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文学大师林语堂的故乡、是原中央苏区县、是台胞重要的祖籍地之一……这些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若能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相关内容进行挖掘、或者在开设的选修课中进行独立讲授,并结合教学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平和文化,感受平和文化,就能有效的延伸历史教学触角,开拓历史教学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提高人文素养及综合素质。为此,本课题组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教研探索活动。

一.课堂延伸:心怀乡土,结合教材内容适当补充一些乡土史,将遥远陌生的历史变成身边的历史

讲到必修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陶瓷业的成就》这一内容时,课题组的每一位老师一定会联系到“克拉克瓷”。作为我校高一年级的学生,都知道平和是蜚声海内外的“克拉克瓷”产地之一。但是,这一带有明显外来风格的名字是怎么来的?这一名字的由来与哪些国家有关?这些国家在16、17世纪的世界具有何种国际地位?今天的平和很难看到克拉克瓷,盛极一时的“克拉克瓷”何时衰落了?为何衰落了?这几个问题在必修二专题五第二节《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和专题一第四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的内容中可以找到答案。在先学后教的课堂上,我们把这几个问题通过导学案先交给学生,要求学生回去预习相关的内容,同时查阅相关资料。第二节上课前,我刚走到教室门口,几个男同学就靠近我兴奋的说:没想到我们平和在明朝就和世界有了交集。课堂上,每个小组积极的抢答事先设置的问题。显然,当我们把遥远的历史和身边的社会一联系,马上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引发他们思考。

在讲到《伟大的抗日战争》这一内容时,我特别介绍了闽南农村特有的一个现象:在闽南农村,居住着不少八九十岁的潮州女人,她们大都是十几二十几岁时逃难来到闽南的。我还没介绍完,课堂上已经有不少同学开始叫起来:有同学说他家老奶奶就是潮州人,有同学说他家隔壁的老阿婆是潮州来的……他们听老奶奶说过当时是为了躲避日本侵略军逃难到平和来的,至于日本侵略者在潮州都犯下了哪些罪行,并不清楚。于是我播放了一组日本在潮州烧烧抢掠的相关图片。看完后,几个班的同学都沉重的说道:没想到日本侵华的罪行在我们身边也能找到证据。通过这节课,学生对《侵华日军的罪行》一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学习新中国的相关专题时,我要求学生回家多问问爷爷奶奶,听他们讲述如土地改革、三反五反、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的社会状况。这样一来,那些书本上的历史知识,就变成了家乡的、身边的历史,有些内容甚至是从小就耳濡目染的。

二.活动延伸:走进平和乡间,感受平和文化,将历史教学的触角延伸至平和乡野的角落

在教育主管部门不主张组织学生开展大型野外活动的情况下,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引导学生以镇村为单位,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回到家乡的时间,参观游览家乡的名胜古迹、名人故居,进行实地考查。推动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中实践、探究身边的历史。对于活动中产生的疑问,学生们主动的利用互联网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对于学生的这些探究活动,我们利用班会课、研究性学习课堂和课外进行交流。

南胜镇组的同学在实地考察了克拉克瓷窑址后,捡回一些瓷器碎片和实物,并用手机拍摄了一些古窑址的画面。在交流汇报中,最让其它同学感兴趣的不是这些实物,而是该组同学搜集到的一些视频如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播出的《寻找克拉克瓷的故乡》(上下集)和一些关于克拉克瓷的文章。芦溪组、崎岭组和大溪组的同学搜集到近年来的逐渐为人重视的几座土楼(如:丰作厥宁楼、绳武楼、到凤楼、庄上土楼等)的照片和相关文章。这些土楼照片让同学们既感叹佩服我们先祖的智慧,又让同学为这些土楼得不到更好的维护和开发而忧愁。那些破落的土楼已经引起了我们不少同学的思考,相信未来若干年,我们当中的一些同学会为了维护这些土楼作一些努力。

这些活动是历史课堂的延伸,既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又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更加的热爱家乡,同时也有助于发挥中学历史学科人文主义教育的社会功能。

三.选修课拓展:关注平和历史,挖掘平和历史亮点,让高中历史教学更加个性化、多样化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校也掀起了以深化课程改革和加强选修课程建设为主题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探索。从2013年起,我校全面开设选修课程,学生菜单式自由选课,走班上课,面貌一新。我们课题组也开设出多个课题供学生选择,其中之一就是乡土历史。乡土历史目前探讨的内容主要有:寻找克拉克瓷的故乡、王阳明与平和、九峰古镇古村文化、情系两岸侯山宫、探寻太极村、遗世之美——平和土楼、传统村落钟藤村与榜眼府、林语堂的家乡情怀等。除了教师提供的课题之外,我们也鼓励学生提出课题,共同了解探讨。这些选修课内容拓展了高中历史教学的功能,使高中历史教学更加个性化、多样化。随着选修课在我校的深入开展,历史教研组也将挖掘更多与平和有关的乡土历史文化内容,开设更加精彩、有特色的历史选修课。

本课题的开发极具地方特色,同时要求符合高中历史教育的需求和促进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在开发过程中,我们不断总结、也发现了欠缺和不完善之处:如课程推进的过程中缺乏实践活动、选修课没有形成系统、教师的涉猎面有待进一步扩大、乡土资源的整合有效性不足、课程开发随意性较大、教学内容不够深刻等等。课题虽然结束了,但是我们会继续努力,继续挖掘深化平和乡土文化教学,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希望我们的努力能为平和一中历史教学开辟一片新天地!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2]《平和县志》 平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群众出版社1994年版

[3]《平和文史资料》(第十六辑)(第十九辑)

G

A

2095-9214(2015)02-0053-01

福建平和第一中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