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文/田德刚 周蒨
当前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的重要阶段,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越来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但是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功利化倾向严重,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大学生生存和发展的技能,解决人“怎样活”的问题,而人文精神的培养才能解决人“为何活”的问题。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调研时明确强调,“只有当这些身穿蓝色工作服的年轻一代下班后,穿上西服、系上领带去休闲,懂得欣赏名曲、名诗与名画了,才真正做到职业教育的脱胎换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高职教育相对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暴露出众多缺陷,当前大学生人文知识、人文精神缺失、创新能力差等现象日益引起我们的重视。鲁昕副部长也指出“职业院校学生的技能水平是过硬的,现在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与人文素养更值得关注。”
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不同学者依据自身研究角度,主要分别从人才培养的过程、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培养目标的方法手段、人才培养的内容等方面下进行了研究。另外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构成要素,有的学者也进行了相关探索,例如三要素说、四要素说、五要素说、六要素说等。
综合上述意见,我认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定义将人文教育目标与科学教育目标融合,为保证目标实现采取所采取的必要措施。
人才培养目标使培养对象和培养层次更加明确,是毕业生就业去向更加清晰,另外也规定了学生在毕业时所应掌握的是知识和能力。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必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培养技技能过硬,又有人文底蕴的人才,在这里重点强调,当前社会人才必须具有开放的全球化视野,良好的自学与总结能力。总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的人次培养模式要求大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广阔的人文知识和较高的人文素养。
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养的质量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质量。双融通的教师队伍有别于高职院校教师目前强调的“双师”队伍。这里所讲的双融通的师资队伍应该将自身专业知识与本人的人文修养融为一体,除了“授业”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传道”和“解惑”。只有将人文价值融入到专业教学中,教师才能使自身的感悟、认知和理解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才能不止于知识层面,真正到达“觉悟”的境界。
必须优化人文素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适度加大人文类课程的课时数,重点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三者教学课时达到平衡,形成公共必修、公共选修、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的科学安排,力争使人文类课程占毕业总学分的30%-50%。努力使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丰富化,课程体系科学化。
目前高职院校在人文教育的方法上仍然是“灌输”、“说教”和“训练”等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使本就抽象、空洞、无力的人文知识素养显得更为乏味。学生不应该被动的“听、记、被”,而应该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培养人文素养,在对高尚的人文理想和人文精神理解基础上,发自内心的批判和抵抗如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虚无主义等堕落的人文意识。教师应该采用人文方法,通过直觉、体验和内省三种形式来实现。以发自内心“原始”的潜意识进行由穿透力的洞察来感知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同学们通过自身亲身经历,运用观察、感受、实践、探究达到对对认知、情感、行为和认识的深度体察、感悟。通过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认识、自我矫正、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实现内省,在学习专业知识同时,提升自身素养。
我国高职院校大多在世纪初国家进行教育改革时,由中专院校合并而成。至今不过十几年历史,由于高职院校成立历史短,没有形成自身的特色人文环境。加之“重技术、轻精神”的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导致高职院校人文氛围略显单薄。校园文化在学生陶冶情操、磨练意志、砥砺德行以及塑造自我形象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人文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校园环境的美化。在校园环境建设过程中,既要注重硬件设施建设,建设美丽的校园环境。更要注意软件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注重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坚决清除学校的一些不文明行为。
[1]安蓉泉.职教人文精神怎样体现-兼与《培育职业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一文商榷[N].中国教育报.2014-8-25
[2]董泽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 [J].大学教育科学.2012
[3]陈灿军.加强高职人文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的相融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