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以大连外国语大学俄语专业为例

时间:2024-05-10

安利红 陈哲新

(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大连)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国际化”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国际化人才培养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很多具体工作。瑞典学者Nilsson主张“通过形式多样的课程改革(增加国际教学课程等)和课外活动开发(国际合作教学、国际教室、网络虚拟社区等)为大学生提供国际化经验”(王雪梅 徐璐,2011: 9)。束定芳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有三个基本要素:师资的国际化、课程的国际化、学生的国际化”(束定芳,2011: 139)。胡开宝认为,国际化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国际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国际化、课程体系国际化、教材体系国际化、师资队伍国际化、学生结构国际化(胡开宝,2010: 11-12)。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这一教育过程应该包括以下三个主要因素:(1)作为顶层设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2)保障顶层设计实施的客观条件——国际化的教学条件(国际化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团队等);(3)体现顶层设计实现的主体——国际化的学生。

1. 培养模式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视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相结合的过程,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过程,既有学校内部的变化,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的;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的变化”(赵涛,2007: 134)。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国际化为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做好顶层设计,实现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

全球化浪潮使外语教育国际化势在必行。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已形成了“2+1+1”等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及“2+2”的内外双学位制度。2004年大连外国语大学参加“2+2”联合培养的23名俄语专业学生获得了本校及俄罗斯远东大学的双学位。但“国际化背景下的外语教育战略研究较少”(戴炜栋,2010: 81)。国际化俄语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研究更少。“国际化人才必须熟知并准确把握异域文化、民族习俗、价值标准、思维方式以及世界发展的规律和潮流。……对本专业、本行业的国际通用知识、国际规律与惯例的熟悉和掌握也是国际化人才的突出特征”(庄智象 韩天霖,2011: 73)。“除了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外,应帮助学生掌握某一学科或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对这一学科或专业的兴趣,为日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当然这些学科和专业应该与外语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密切相关,诸如经济、贸易、法律、管理、教育等”(庄智象 刘华初,2012: 45)。可见,对于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来说,国际化与复合型密切相关。如何结合外语专业与外语类院校特色,探索出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一些非外语院校(如综合类高校,理工类高校)通过强化外语实践能力,即采取“专业+外语”的培养模式来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他们的俄语专业与本校其他专业资源得到很好的结合,如:黑龙江大学中俄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沈阳理工大学及石油类大学等。“高校行政部门要予以重视和政策上的支持,鼓励俄语专业与其他专业的融合”(郑体武,2015: 8)。外语类院校可采取外语+专业的培养模式实现国际化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俄罗斯外语相关专业“多放在外语院系、国际关系学系和区域学系,专业涉及文学、翻译、国际关系、国别研究、跨文化交际等”(彭文钊,2014: 7),有较强的专业取向,对我国俄语专业改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近年大连外国语大学获批并顺利实施的教育部项目 — 与俄联邦高校“2+2”区域学联合培养计划,是学校在“外语+专业”的国际化培养模式实施方面迈出的第一步。该项目使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成为本专业的一大亮点。我校与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大学、白城国立大学、阿尔泰国立大学“2+2”区域学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学生同时获得中俄两所高校本科毕业文凭。目前第一批学生已顺利毕业。此外,我们与俄罗斯高校积极探索研究生“1+1+1”联合培养模式,为本科生提供进一步深造的渠道及优质国际化教育资源。目前,我校已有四名学生获得国内外两个硕士文凭。

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相应的国际化教学条件作为客观保障,才有可能使培养对象实现国际化的转变。

2. 教学条件国际化

2.1课程体系国际化

“人才的培养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教育质量的高低也要体现在课程结构和教学上”(赵涛,2007: 135)。为贯彻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是关键。科学合理、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才能有助于实现教育国际化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国际化可通过利用国外课程资源、增加外语以外的专业知识课、建立国际化实践课程体系等途径实现。

2.1.1 利用国外课程资源

“增加国际化课程模块,通过校际交流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曹德明,2011: 4)是课程体系国际化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大连外国语大学一直致力于课程体系的国际化,与俄罗斯合作院校联合设置国际化课程,互认学分,并不断加强课程群之间系统性、科学性、整合性;跟踪留学学生对国外合作院校在教学、实践等方面的意见反馈,与合作院校共同完善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中的国内课程与学生留学时期所学的国外课程对接更加合理,为与国外联合培养项目打下良好基础,从而更有利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此外,我们增加国外优质课程的引入力度,引进了俄罗斯学者亚历山大·涅斯捷罗夫、奥尔加·阿纳托利耶夫娜主讲的区域学系列课程;俄罗斯友谊大学等合作院校教师定期到我院为学生授课。俄罗斯优质课程的引进增加了国内国际化课程比例。

2.1.2 增加专业知识课

人才培养国际化与专业复合密切相关,增加外语以外的专业知识课程,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国际惯例,是课程体系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专业课程的设置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施:

1) 缩减言语技能课比例,提高专业知识课比例

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在中学毕业时已打下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针对他们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完全可以弱化技能课程,增加专业知识课。“专业知识课学习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通过专业课继续语言学习,在内容学习中习得语言,巩固语言能力,发展和提高语言使用技能”(庄智象 谢宇,2012: 66)。对于零起点的其他外语专业来说,这样做虽然有难度,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实现。大连外国语大学俄语专业通过课程群建设增加俄语国际贸易课程群、区域学课程群,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俄语的同时学习俄语国际贸易、俄罗斯区域学的专业知识课。同时,我们缩减了阅读等部分言语技能课,将言语技能训练移至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

2) 利用通识课开设专业基础课

由于总课时固定,在外语专业课程体系中增加其他专业课的难度很大。“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开设国际教育相关课程,如政治、文化等课程及外国历史、地理、人文等课程”(李明秋,2014: 101)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解决课时不足的办法。如果条件允许,在专业起始阶段(如一、二年级)利用通识课(公共基础课程)开设用中文讲授的其他专业课能够为学生打下基础,起到较好的衔接作用,使他们在高年级用外语学习这些专业课程不至于过分吃力。

3) 举办专题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

可根据学校的培养特色及地缘优势定期聘请不同领域的专家为学生开设外交、经贸方面的系列讲座,诸如国际关系、国际法、区域研究、国际组织与机构、跨国企业、市场营销、科学技术等,帮助学生形成国际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能力,为学生用外语学习这类专业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2.1.3 建立国际化实践课程体系

建立国际化实践课程体系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1)充分发挥外籍专家及校内留学生的优势,提高课外实践教学体系的国际化程度;(2)不断扩充国内实习基地数量与类型,提高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国际化程度;(3)扩大学生国外实习实践领域、提升实习实践的层次,不断完善国外实践教学体系。这样,使课外、校外、国外的实习实践课程体系与课堂教学相互补充,成为国际化课程体系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1)提高课外实习实践课程体系国际化程度

“各类显性与隐性课程、各种课外活动也是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庄智象 韩天霖,2013: 47)。对于培养外语人才来说,本校外国教师及留学生资源是开展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一个有利条件。例如,每学期吸纳中外师生共同参与学生戏剧节、国情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外语角等促学活动;中国学生与留学生结对子互相学习、留学生进课堂等中外学生的交流活动都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氛围。此外,为国外合作院校访问团及国际会议的外宾担任陪同翻译、志愿者等工作也都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课外实习实践机会。课外实习实践要就活动名称、时间、目标、要求、能力培养等方面做出详细的设计与规定,在活动前对学生进行培训,结束后对效果、不足之处进行分析、总结,避免随意性。构建课外实习实践课程体系要求我们充分挖掘、利用本校拥有的外籍教师、留学生资源;此外,要加强与国外合作院校的交流,为学生增加参与外事活动的实践机会,不断提高课外实习实践课程体系国际化程度。

2) 提高校外实习实践课程体系国际化程度

“外语人才的实验室就是各类组织、单位和企业等……在实践基地中培养创新能力不是闭门造车,而是真正培养社会所需的创新能力”(庄智象 孙玉,2012: 71)。构建校外实习实践课程体系能够充分利用拥有对俄语国家业务的企事业单位的资源,扩大延伸专业课程群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大连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目前拥有近30家俄语专业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根据行业领域的不同,分为国际贸易、机械装备、石油工业、汽车制造、旅游、电子商务等教学模块,每一个教学模块至少有1个代表性实习基地。我们跟踪了解实习基地单位对俄国家业务情况及对俄语人才的需求情况,与实习基地共同确定学生的实习课程,使学生在与国外业务伙伴的实际业务操作中了解国际惯例与行业规范,拓宽国际视野,保障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由于行业市场及单位国际业务的变化,实习基地数量需要不断补充,行业领域也需要不断增加。因此,校外实习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 完善国外实习实践课程体系

创建国外实践基地难度虽大,但会为学生日后就业以及在工作中参与国际合作、国际事务打下良好基础。学生在留学期间有机会参加国外院校、组织机构举办的各级别俄语比赛、参与各类外事活动,为在俄罗斯的我国企业及社会、文化组织举办的展览会、培训等活动担任翻译及组织工作。这些实践活动都是国外实习实践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完善国外实习实践课程体系要求我们不断扩大与国外院校及机构合作的广度与深度,跟踪了解学生国外实习实践的效果,使学生留学期间的实习实践课程的内容、时间、目标等要求及前期培训更加有针对性,为国际化外语人才的培养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

2.2 教学内容国际化

“高校建设全英语课程,是推进国际化进程、增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求”(王颖 刘寒冰,2010: 53)。对已有中小学英语基础的高校英语专业而言,专业知识课、基础课及相关讲座在内容上要与国际接轨,并且应尽量采取全外语授课的方式。当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外语程度,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确定外语授课的比例。而对于高校零起点的小语种而言,改革言语技能课,增加言语技能课的应用性、专业性、学术性,使其成为全外语专业学习的过渡课程,是实现教学内容国际化的重要途径。

2.2.1 增加言语技能课的应用性

增加言语技能课的应用性应使课程“更多从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出发,把阅读能力发展为获取信息的能力,把说和写的能力发展为表达思想、提出诉求、协调关系的能力”(庄智象 孙玉,2012: 70)。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外语的应用作用,从而提高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方法、教学设计都应该多从语言应用性角度来制定、规划。为此,配套的教材改革也必不可少。

2.2.2 增加言语技能课的专业性

不少学者提出增加传统听、说、读、写、译言语技能课的专业性,推出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高级语言课程,即专业语言课程,如“专业英语”。专业英语“是在大学基础英语之后,结合专业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水平而设置的一门重要专业主干课程,……它既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伸,又是基础英语与专业教学的融合,担负着促使学生从学习英语阶段过渡到使用英语阶段的任务”(王清标,2012: 101)。增加言语技能课的专业性是指在言语技能课中增加专业元素(如:国际贸易、市场营销、财务基础、区域学等),在外语以外的某个专业的背景下进行言语技能训练。在国内为学生打下用外语进行专业学习的基础,使之到国外能够较快适应全外语的专业学习。

2.2.3 增加言语技能课的学术性

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一个大学生如不能用外语查阅文献,参加讲座和撰写论文,就不可能在自己专业上具有国际竞争能力。学术英语听力教学不以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语料主要选择各类学术活动的听力内容,覆盖语言、商务、市场、心理、经济等领域”(庄智象 韩天霖,2013:48)。学术英语教学应使学生的英语水平“达到可以接受英语作为媒介的学位课程的要求。各项英语技能训练都为这一目标服务”(束定芳,2011: 143)。我们应在听、说、读、写、译的言语技能课程中加入学术活动的内容,培养学生某一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帮助学生进入该领域的国际学术圈,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从而通晓国际相关规则,才能进一步参与国际事务。

2.3 教材建设国际化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国际化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改革迫切需要推出相应的国际化系列教材。目前外语专业教材主要分为三类:“首先是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课程的教材,其次是文化知识课程的教材,然后是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程的教材”(庄智象 刘华初,2012: 47)。为提高教材的国际化程度,我们建议:(1)在语言知识与言语技能课程的教材中适当增加应用型、专业性、学术性内容,将语言知识与言语技能的学习与训练置于国际化的背景当中;(2)在文化知识课程教材中加入言语技能训练的内容,使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有机融合,齐头并进;(3)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程尽量使用原版教材或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改编的原版教材,使外语学习与其他专业学习互相支撑。这样,三类教材既各有侧重,又彼此支撑,有助于贯彻实行国际化课程体系的理念,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

在国际化教材建设工作中可将外籍教师与中国教师的各自优势有效结合,带动教材体系革新。大连外国语大学中俄教师联合编写教材,利用原版教材的国际化优势并充分考虑到中国学生学习俄语的特点,已经出版“俄语专业社会与文化”、“俄语视听说”系列教材,区域学系列教材(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区域概况)也在陆续推出。新型教材及原文教材的使用比例对提高教学内容国际化程度起到很大作用。

教材体系不仅包括传统的纸质教材,还包括视频、音频、演示文稿等多媒体课件及网络系统。目前,发达的网络及通讯渠道为我们学习国外课程教学内容、合理引入国外优质教学素材、开发立体化教材(推出在线课程、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等网络课程资源)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多维的专业化教材也势必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

2.4 教学方法、手段国际化

2.4.1充分利用网络作为重要的国际化教学手段

“网络大学使韩国人不出国门就能获得过去只有留学才可以见识的国际化教育,且上课时间自由,同时又有锻炼外语沟通能力的机会”(张贞爱,2010: 347)。网络课程使学生不受地域限制,拥有随时与国内外师生沟通与交流的机会。将国内外优质网络课程资源与校内的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我国政府也在推动网络在线课程的建设。除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本校的在线课程建设之外,也可充分利用国内外其他院校的优势专业课程,既可使本校学生受益,也可节省出盲目求全发展所需要配套的资源。此外,还可通过网络实现国外专家讲座及授课、借助网络使本校在国外的留学生接收中国教师的讲座、与国内学生共同开展调查与讨论、共同参与高校网络专业知识大赛等第二课堂活动。网络的巨大潜力可以使它成为功能强大的国际化教学手段,值得教育者们不断探索发掘。

2.4.2 吸取国外大学教学方法的先进经验

国外授课方法、教学内容及考核方式对优化国内教学方法也能够产生反拨作用。我们不应只满足于把学生派到国外学习,也要努力建立本校教师与国外教师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国内外教师的交流、参与合作研究项目及互派进修等途径,吸取国外大学在教学方法、教学管理上的先进经验。俄罗斯高校教学普遍运用的、学时固定的小组讨论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俄罗斯以口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现场表述能力的培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学生未来就职有重要意义。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吸收应用于国内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学方法。

2.5 教学团队国际化

教学团队国际化可通过增加外籍教师的影响力、提高每一位教师的国际化意识来实现。

2.5.1 加强与国内外籍教师的合作

适当增加校内外籍教师比例,使本校中外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的合作领域不断扩大。提高中外教师共同授课比例,带动校内课程的国际化内涵建设;组织中外教师共同参与在在线课程平台上与学生的网上互动,发挥网络课堂对传统课堂的延伸作用;吸引外籍教师参与各项教研、科研工作,开展中俄教师共同参加的教学改革项目,将俄罗斯先进教学理念引入教学改革之中,使本校教学团队能够将国际化理念贯彻到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当中。

2.5.2 加强与国外教师的合作

重视教师专业发展,为教师多创造“走出去”拓宽国际视野的机会,增加教师留学、国外进修、参加国内外国际研讨会的比例,使其深入了解本专业的学术前沿;鼓励教师参加与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同行合作项目,增强教师团队的国际合作能力;增加教师与国外同行的交流机会,使教师与国外同行在联合办学、学生管理、学术合作、外交外事等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从而强化教师的国际化意识,使之自觉地将国际理念有机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不断提升教学团队整体的国际化层次。

国际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团队等教学条件形成了课内外学习与国内外学习的全方位、立体化的俄语教学模式。详见下图:

国际化教学条件需要足够的经费支持,应积极进行国家级、省市各级的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实验室等建设项目,并申报新项目使教学条件国际化建设有足够的经费资助,持续加强国内课堂学习、课外实践及国外学习、实践的国际化内涵建设,使本专业学生或者留学生都能够接受到优质的外语教育。

3. 学生国际化

学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对象,是教学条件的使用主体,是培养目标实现的体现者。加强大学生的国际交流,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主要表现形式。多年的实践证明,国外学习使学生有机会深入对象国文化,每天亲身体验真实的交际场景,更加有利于增强学生外语学习的“融合性动机”(对外语和外国文化的自然兴趣),增强跨文化的敏感性。提高学生国际化水平可以从增加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如:出国留学)的比例、提高学生国际交流层次、提高对外国留学生接收能力等方面入手。

3.1增加学生参与国际交流的比例

在不断扩大学生国际交流的规模,增加出国学生人数及交流学校的数量的同时,应根据双方协议及联合培养方案,将本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与对方院校课程设置实行对接,不仅为学生在大学期间到语言对象国高校学习创造更加便捷、宽泛、安全的留学机会,也为他们提供更加优质、有效的国外教育资源。大连外国语大学俄语专业自1990年以来先后与俄罗斯三十余所高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最初选派几人赴俄罗斯高校留学,目前,每年派往俄罗斯留学的学生都占该年级学生总数的70%以上。成绩优秀者可获得公派出国学习的机会。近两年每年公派学生达到当年留学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国际交流比例的增加旨在使每一位外语专业学生有机会出国利用国外优质课程资源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进一步巩固并加深专业基础知识,提高语言实际应用能力,为日后专业发展及就业做好积极的知识与技能准备。

3.2 提高学生国际交流层次

“人才的联合培养与交互培养、派出与接受的层次与规模,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了一个国家教育国际化程度的高低”(张贞爱,2010: 347)。在扩大国际化交流规模的同时,我们也要重视其内涵建设,注重合作院校的级别,注重学生的类型与留学目标的层次,注重留学学生国外课堂学习的效果。

留学生的类型从经费来源可分为:自费生、奖学金生;从学习目标可分为:进修生、学历生。为保证留学质量,我们提出“名校战略”,重点开展与二十所国外院校的交流合作,并不断扩大、巩固与俄罗斯高校合作交流所取得的成果,使奖学金学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并产生了学历生。近两年我院依托上海合作组织大学新获俄罗斯专项人才计划资助,使学生毕业时能够同时获得中外双学士学位。多层次的派出模式为学生出国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本校留学生在国外课堂学习的形式与效果也是学生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真正的国际化课程 “是中国学生将和国际学生同堂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听课学习和讨论”(蔡基刚,2012: 73)。当然,实际情况下要用相应的外语。目前我国留学生在国外的上课形式主要有完全插班、半插班、独立成班三种。完全插班指所有课程中国留学生都与当地外国学生一起上课,适合于专业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半插班指部分课程中国学生与当地学生一起上,部分课程单独上,适合专业基础及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独立成班指所有课程中国学生都不与当地学校该专业的学生一起上课,而是单独上课,适用于专业基础及学习能力都较弱的学生。当然,无论哪种上课形式,任课教师都由外教担任。但是,听众的组成直接影响教师授课内容的难度及课堂的信息量。因此,留学生在国外插班听课的比例也是影响学生国际交流层次的重要因素之一。

3.3 提高对外国留学生的接受能力

学生国际化水平不只体现在本校学生身上,也体现在来我方学习的外国留学生身上。互换留学生是国内外校际交流的一个重要形式。接收国外留学生,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不断提高他们的层次,是将我们学生顺利派出留学的有效保障之一。大连外国语大学有一百多名俄罗斯及其他独联体国家留学生在本校汉学院学习汉语,相当数量的学生来校攻读本科及硕士学位,与我校学生留学派出工作形成良性循环。目前我校已与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亚美尼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高校建立了实质性合作交流关系,开展多种办学模式,实现学生交流。学生国际化的标志应该是双向的,即包括本校学生的国际化程度,也包括来本校的外国学生国际化程度。

4. 结语

培养国际化高端人才已成我国高等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外语院校应发挥其语言优势,开拓思路,不断激发发展活力,成为国际化办学的领跑者和世界高等教育的参与者。随着国际化人才培养趋势进一步加快,师资、课程、学生往来交流更加频繁,我们将不断与国外交流合作院校共同探索,形成包括国内外培养方案的完善、课程设置的对接、成绩学分的认定等国际化的管理模式,使人才培养国际化不断深入,教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