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物理核心素养,反思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时间:2024-05-10

杨银海+田方娴

摘 要:概念和规律,围绕着“物理核心素养”进行课堂教学,从物理思维,物理观念,物理探究,态度责任等核心素养诠释物理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很好地构建物理知识框架,铺路筑桥,为物理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物理;核心素养;概念;规律

作者简介:杨银海(1981-),男,浙江上虞人,本科学历,理学学士,中学一级,研究方向学生学习评价和实验设计;

田方娴(1980-),女,浙江桐鄉人,本科学历,理学学士,中学高级,研究方向课堂教学、物理模型.

在物理知识中,概念和规律是基础.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是物理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新课程标准强调“概念教学中要重视概念的建立过程”,“课堂教学的重点应当放在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上”.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的效果,决定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知度.如何在概念和规律的教学策略中体现物理核心素养,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是物理老师在备课思考时的重中之重.

1 基于“物理思维”的公式理解

在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中,会有很多公式,如v=x/t(速度等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a=Δv/t(加速度等于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E=Δ/t(感应电动势等于磁通量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等等.但在这些公式的“数学外衣”下有着特殊的“物理内心”,不能以“数”解“物”.

例如,关于磁感应强度B=F/(IL)概念的理解.数学层面,只要知道了导线的长度L,通过的电流I,导线受到的安培力F,就可以求出B的大小.按公式理解就会出现致命的物理思维错误.

物理层面,人教版物理课本3-1第84页有一句话:“在导线与磁场垂直的最简单的情况下有关系式B=F/(IL).”教师应对此句话进行突破性理解和讲解:用图画形象直观展示导线与磁场垂直的情形,使学生明确位置空间概念;在匀强磁场和非匀强磁场中对导线长度的要求,使学生明确微元法在定义中的通用性;当导线与磁场不垂直的时候,使学生明确公式中矢量的可分解性;当导线不通电流或不存在通电导线时,此位置的B是否存在,使学生明确定义式和决定式的区别.

挖掘物理公式的内涵,培养学生构建物理模型的意识和能力.

2 基于“物理观念”的应用理解

记忆,在学生的学习中,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和能力.进入高中,好多学生仍在用记忆进行学习.但高中学科的深度和广度已拔高,教师在教学时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例如关于滑动摩擦力公式f滑=μFN的理解.

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59页,对此公式的应用列举了一道马拉货的题目,f滑=μFN=μmg=980N.由此,学生记住了两点:(1)滑动摩擦力大小是动摩擦因数和压力的乘积;(2)压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

显然,学生对此公式并没有真正的掌握,而是机械性地记住了公式的样子,对其中的物理量半知半解.要理解和应用滑动摩擦力的公式,重点是FN的理解三步走:(1)同一个物体,以不同的接触面静止在水平地面上,测量压力,使学生明确压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且与面积无关;(2)对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施加一个竖直向下(竖直向上)的力,测量压力,使学生明白压力大小可以大于(小于)重力大小;(3)把物体放在斜面上,测量压力,使学生知道在没有施加其他力的作用下,压力可以小于重力大小.如此策略,也可为以后的受力分析和力的分解作好铺垫.

3 基于“物理涵义”的字母理解

物理课本中对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不仅严谨,而且指出其内在的特点和注意点,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但好多学生往往只注重概念和规律的公式记忆,忽略了字母涵义的理解,导致解题时出现知识点的断层,无法进行前后知识点的链接,出现知识应用的思维困难.

例如关于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F万=G Mm/r2=mv2/r.的理解.

如图1所示,“嫦娥一号”探月卫星从地月转移轨道进入绕月轨道,要经过多次变轨,后进入到工作轨道Ⅲ.研究P点(轨道的相切点),设月球球心为O,求三条轨道在P点的加速度大小关系.

学生解题思路如下:据向内变轨,得到v1P>v2P>v3P,再由a=v2/rPO得,a1P>a2P>a3P.

显然,结果是错误的.究其原因:学生对F万=GMm/r2和a=v2/r中的r的含义没有真正理解.学生没有仔细考虑两个r有何区别,应用时只是机械性地把圆周运动的半径代入进行求解.但当运动轨迹为非圆周时,学生的思维缺陷问题就出现了.

人教版物理必修2第40页黑体字写着“…引力的大小…,与它们之间距离r的二次方成反比.” 故G Mm/r2中的r是引力距离,即两天体球心间距离;人教版物理必修2第42页第三段第二行“……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由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提供的.” 故v2/r中的r是圆周轨迹的半径,如为非圆周轨迹,则为对应点的曲率半径.

显然图中三条轨道在P点的曲率半径满足r1P>r2P>r3P,故据a=v2/r无法得到结果,所以只能依据牛顿第二定律a=F万/m=GM/r2得到a1P=a2P=a3P.

读一读文字描述,划一划关键词语,想一想区别联系,对物体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有进一步的提升,对解决物理问题有明确的指导作用.

4 基于“物理过程”的展现思维

高中物理新课标中提出了“过程与方法”这一教学目标维度,教师必须关注概念和规律教学中的“过程教学”.任何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出现都必须要准备足够多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为接受和理解知识打好基础.

举例:参考系概念的引入.

视频切入,A火车某节车厢里有几个人坐着在聊天.

问学生这几个人有没有运动,依据是什么.

学生会说没动,因为人坐着,且A火车没有动.

此时视频镜头慢慢地转向车窗外,发现旁边有一辆B火车在向左运动.

学生会说A火车可能在运动,也可能是静止的.

这时,镜头慢慢地转向了路旁的房屋和树木,发现房屋和树木都在向左运动.由此得到,A火车是运动的.

老师可以逐一说明刚才学生的各个答案其实都是正确的,因为选择了不同的参考物体,由此得到了不同的答案.以此成功引入参考系的概念.

每个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知识的精髓,很抽象,教学时必须要把思维缓慢地释放,渐进式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物理现象的发现和概念规律的推理过程,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过程中逐步形成物理的思维,并在思考中不断地提升.沿着物理过程的展现步骤向上走,思维畅通,理解无阻,解决问题水到渠成.

5 基于“物理探究”的实验思维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中,实验是一个不容置疑的好方法.有效的实验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为知识的学习提供足够的感性和理性准备.使学生在实验设计和操作过程中,回忆、理解和运用相应的物理知识,不断地强化和巩固原有的认知结构.

举例:“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

在电路连接正确的前提下,让学生自己去试探性地操作线圈的运动,教师不参与运动方向的指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归纳条件:条形磁铁(通电小螺线管)在大螺线管中上下运动,或小螺线管的开关闭合(断开)瞬间,或与小螺线管串联的滑动变阻器的滑动,都能在大螺线管中产生感应电流.虽然动作简单,但让学生参与操作,不但實验的可信度提高了,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升,更加有利于现象的理解和知识的传授.

实验教学,让学生融进实验过程中,强调学生的参与、探索、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动手、思考、总结等严密的物理实验思维能力,在师生相互配合的过程中,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演示实验的真实性,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促进理解,使知识系统化,提高知识的内在转化率.

6 基于“态度责任”的情感思维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概念和规律的教学,由知识本位转向人文本位,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教育功能,结合物理科学方法,注重科学精神和意识,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的STS教育,让学生关心生活、关心社会,探索自然,感悟物理的奥妙,培养理性思维价值观,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关注度.

例如关于质点模型的理解,要使学生领悟分析解决问题时,要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辩证思想;牛顿第二定律,说明了事物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决定的因果关系;万有引力定律,宣告了天上和地上的物体都遵循着完全相同的科学法则,使学生领悟物体间存在普遍联系的哲学思想;能量的耗散,指明了虽然自然界能量守恒,但还是急切需要节约能源的一个全人类生存的问题.

所有的一切,都会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科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价值观,更好地帮助学生针对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做出正确科学的判断和选择,让学生以理性的思维去探索自然界的本质,在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实知识,提升技能,提高对周围世界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黄恕伯.物理教学中如何“重过程”[J].物理教学探讨,2004(7).

[2]梁树森.促进概念变化的物理教学[J].物理教师,2005(4).

[3]杨银海.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与学生成长[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9(1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