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中物理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做法

时间:2024-05-10

张利

高中物理是一门对学生思维要求比较高,同时非常注重逻辑性的一门学科,而纵观当前的教学,不少教师缺乏逻辑化意识,教学的逻辑层次混乱、粗略的现象较为普遍,导致了教学的低效,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不到有效的培养.那么,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本文就该话题谈几点笔者的做法,望能有助于教学实践.

1 充分挖掘实验的教学作用

在应试教育的高中物理学习中,教师更多的是对物理卷面知识的讲授,为了保证学生的物理考试成绩,更多的是讲授物理中的解题方法.而在高中物理中运用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时间较长,就减少了学生平时做物理题的时间,相对而言传统的物理教学更省时省力.教师对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视度不够,但是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过于死板,物理知识仅仅局限于课本,学生的知识接触面狭窄,对于物理难点问题或者是难理解的问题,学生不能从根本上掌握.而且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需要教师运用物理实验教学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中物理课本中设定了一部分实验课程,但是在这些实验课程中已经提前知道了实验结果,学生在这些实验课程中比较被动.教师更多的是自己进行实验操作,学生来观赏实验过程与结果,教师认为学生对物理新知识的探究少,不能完成物理实验,从而制约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与高度热情.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实验教学模式背道而馳,应该按照实验教学的要求,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实验,在不断探索不断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物理实验操作能力,端正学生物理学习的态度,在实验中解决问题,从根本上保证高中物理知识的掌握.

例如,“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关系”这节课的教学,笔者就借助于“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逻辑化、有序化.

问题1:实现本实验目标需要测量什么物理量?(合力的功与速度变化).

问题2:先思考如何测量合力的功?(分析力:受重力、拉力、支持力和摩擦阻力,如果轨道水平,重力、支持力不做功,需要测摩擦阻力和拉力做的功).

问题3:能否通过控制条件使测量更加简便易行呢?(气垫导轨,没有摩擦力,只测拉力的功即可.如果没有气垫导轨!怎么办?平衡摩擦力,使合力等于橡皮筋的力,只需测量橡皮筋力的功即可).

问题4:橡皮筋力是变力,如何测量变力的功?(倍变法解决).那么,如何实施好此法?(尽量控制橡皮筋相同,控制橡皮筋做功开始状态和结束状态相同,从同一位置释放小车,直到弹力为零的过程,各橡皮筋做功相同).

问题5:再思考如何测速,有什么疑难?能否更加简便易行?(控制从静止开始,使初速为零,这样只需测量做功过程的末速度即可.由于我们平衡了摩擦力,所以,橡皮筋做完功之后,小车做匀速运动,这样,通过测量匀速运动阶段速度即为做功过程的末速度).

问题6:请同学们思考预测纸带上点迹间隔的特点会是什么?(大家要根据牛顿定律判断运动性质进行预测,实验过程中,纸带上点的间隔应是先不断增加,然后相等,最后可能减小.

可见,本实验平衡摩擦力有两大好处.这样,运用设计的“简便和可操作性原则”为统领,以“问题化”为手段,在围绕思考完成实验目标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平衡摩擦力、倍变法等物理思想方法以及实验注意事项.

2 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方法

物理学是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学科,理解概念、掌握规律是物理学习的重要内容.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中潜藏着丰富的思想方法,蕴含着重要的科学方法教育价值.

例如,“电容器电容”教学,教材中有两个与电容相关的表达式,一个是定义式,一个是决定式.这往往学生容易出错,为了使学生清晰地建构电容的概念,理解电容的物理意义——反映电容器自身特性而与其是否带电、带电多少无关,在用C定义电容前,需要得出电容器两板间电压U与其带电量Q成正比的结论.虽然这是一个实验结论,但是在高中阶段用实验完成这个规律的意义建构,很难做到.如果直接抛出,则学生理解上有很大的漏洞,那怎么办呢?

笔者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用微元法进行理论分析:将电容器两极板上的电荷分割为若干小部分,以至在计算每小部分在电容器两板间某点P产生的电场强度时都可以看成点电荷,设各部分电荷在P点产生的合场强为E,两板间电压U=Ed,现让电容器带电量变为原来的n倍,极板上分割的部分不变,则每一部分带电量均为原来的n倍,根据点电荷电场强度的计算公式可知,每一部分在P点产生的场强都为原来的n倍,合成后P点合场强必为原来的n倍,由U=Ed可知,两板间电压必为原来的n倍,因此电容器两板间电压U与其带电量Q成正比.由此,可以推测出QU与电容器带电多少无关,对不同电容器QU又会不同,因此一个新的物理量呼之欲出,而且该物理量一定是描述电容器自身特性的物理量,将它定义为电容器的电容C,C=QU,从方法上看采用的是比值定义法,经过定义前的详细分析过程,能让学生比较深刻地感受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特点及其科学性.同时有一个新的问题生成,那么C与电容器的哪些因素有关?由谁决定呢?将课堂的探究焦点移向了电容的决定式,这个可以定性实验或半定量实验.

3 教师自身素质和创新意识的提升

名师出高徒!我们要培养具有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人才,除了要从教学环节上注重实验和思想方法的渗透,促进我们的教学更具有条理性和逻辑性外,我们的素质和能力还必须有所提高,具体有如下三方面素质.

3.1 教育专业素质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继承者和传递着,工作目的是教书育人,因而教师既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将知识授给学生,让学生学有所长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及道德修养的能力.所以,教师不但必须具有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理论及新教材教法知识,还必须具有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纯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述能力以及教育科研能力等.

3.2 科学文化素质

物理本身是蕴藏着文化的,“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具有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物理学史,物理与生活的联系,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等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物理文化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习的价值.同时教师要做到多才多艺,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旁征博引,触类旁通,使自己的教学有声有色,赢得学生的尊敬、信任,对学生施以全面的影响.要不断的接受新知识,提高创新能力,与时代同步伐.

3.3 开拓创新素质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依赖于教育,取决于具有创造观念的教师.为此,教师要有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在教学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设计教学程序,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制作成演示实验器材、自制教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渗透创新意识,让学生敢于、勇于创新,并体会到创新的乐趣.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