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江苏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陈庆来
数学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数学活动,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感悟数学生成、验证数学结论、探求数学本质的一种数学活动。通过数学实验,学生能直观感受、体验和感悟数学知识之间的变化和联系,同时能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获得适应后续学习的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提升数学核心素养。因此,初中阶段的数学实验是学生感受完整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在数学学习中融入数学实验,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四个着力点。
陈省身说过:“数学好玩。”然而,目前很多初中生对数学的评价是“数学好难”“数学好烦”。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地给学生灌输公式、定理、证明、繁杂的计算,这种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让他们对数学课堂充满了恐慌和厌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效果。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时,我设置了这样三个活动。
活动1:让学生根据手中两根已知长度的木棒,自主选择第三根木棒,使这三根木棒能组成一个三角形。第一次,学生在选择时有随意性,感觉很好玩,没有把这个问题数学化,有10 名学生选的木棒不能组成三角形,他们心中很困惑:三角形不是三边组成的吗?为什么我们选的三根小棒不能组成三角形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在思考、分析后发现,只有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三根木棒才能组成三角形。为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再给他们一次选择的机会。此时学生已经能够根据自己已有的两根木棒选择第三根木棒,但是还有几个学生选择的木棒不能组成三角形。其中一个学生反映:我的两根木棒的长度之和确实比第三根木棒的长度大,为什么还不行呢?在互相交流的环节,学生终于明白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意义。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通过“做中学”,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再让他们解决数学试题,效果便会事半功倍。
活动2:根据手中的两根木棒,再选一根木棒,使它们可以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有的学生根据手中的两根木棒的长度,能很快选择一根木棒,而有的学生手里拿的还是两根木棒。通过交流,学生能够理解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活动3:观察手中的三角形,你发现它们是什么三角形?学生很快能根据标准区分为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等。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设置合理的数学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获得解决数学问题的经验,从而使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
初中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我们在数学实验课中应明确实验目标,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做好数学实验课与数学教材的衔接和贯通,提高数学实验课的有效性。通过数学实验能够让学生具备解决新知的经验,让学生切身感受数学实验的应用价值,体悟实际问题数学化、具体化的过程。
如在“用折纸来探索角平分线的性质”的数学实验课上,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掌握核心知识,学会翻折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真正做到“折过有痕”,我们设置了如下操作步骤:(1)在如图1 所示的三角形纸片ABC上,通过折叠使点C落在AB边上;(2)如图2,在折痕BD上取一点E,过点E折BA、BC的垂线EM、EN;(3)展开纸片,如图3,测量EM、EN的长度,它们之间有何数量关系?你能说明理由吗?学生在完成上述步骤后可以初步得出EM=EN,再通过测量、说理等数学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几何直观和数学推理能力,真正实现了数学操作活动与数学思维活动的统一。
图1
图2
图3
数学实验工具对数学实验课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制作和选择数学实验工具。如“探究圆周角与圆心角之间的关系”时,通过一个图形,学生很难想出三种情形,而利用“圆周角探究仪”,让学生在操作中直观感受同弧所对圆周角的大小关系,当点在圆周上运动时,学生能够发现圆心在圆周角的内部、圆周角外部、在圆周角的一条边上,保证在探究过程中不重复、不遗漏。这样的数学实验工具在数学学习中是必不可少的,对学生理解数学是有帮助的,它能让学生对新知的认识更直观、更深刻。
数学实验活动的一般流程是教师设置好教学内容、活动目标,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具体经验、活动经验。然而经历不等于经验,经验不一定能转化为能力。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做中思,有惑就思,先思再做,做后要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通过数学实验活动达到学习目标,由惑到悟。在活动中需要学生进行反思性观察,总结领悟出活动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通过自我建构,在迁移应用中理解数学实验中所体现的数学本质。
如在数学实验课“正方形的折叠”中,我们设置了如下的教学任务:(1)通过折叠,将正方形ABCD分为如图4 所示的四个全等三角形,在完成操作后说出具体操作方法及依据。(2)如图5,已知EF过正方形ABCD的中心O点,过点O折出EF的垂线MN,使得点M在AB上,点N在CD上,请判断MN与EF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学生通过折叠、观察能够猜想出EF=MN,如何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是他们必须积累的数学经验。经过思考,学生能够通过作辅助线GN⊥AB,EH⊥BC,进而证明△EHF≌△NGM,得出MN=EF,或者通过构造平行线,综合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来证明MN=EF。对于以上两种解法,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的证明方法,为解决后续问题做好准备。(3)如图6,在正方形ABCD中,EF⊥MN,请判断EF与MN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学生通过对(1)(2)两个问题的处理,容易发现MN=EF,即端点分别在正方形的两组对边上且互相垂直的两条线段相等。通过折纸活动,探究正方形内两条呈十字形线段之间的关系,学生能够在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领悟到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
图4
图5
图6
初中数学深度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学生在学习中能抓住数学本质。为了加深学生对核心知识的理解和体会,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在数学实验活动之后,我们会精选试题,让学生在知识迁移中获取成功解决问题的经验,进一步提升数学思维。
检测题: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2 cm、4 cm,则它的第三边的长可能是( )。
A. 2 cm B. 3 cm C. 6 cm D. 9 cm
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第三边的取值范围是小于两边的和,且大于两边的差。
解:设第三边长为xcm,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得:4-2 <x<4+2,解得2 <x<6,故选B。
检测题:如图7,点D在∠ABC的平分线上,DE⊥BC于点E,若DE=5,求D到BA的距离。
图7
此题主要考查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学生利用自己发现的结论解决问题,充满了成功的喜悦,体会了数学的价值。
检测题:如图8,把一块边长为3 的正方形纸片ABCD沿着MN翻折,使顶点B恰好与AD边上的点E重合,若AE=1,则折痕MN=_。
图8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在数学实验教学中,我们要依托数学教材选择合适的数学实验内容,精心制作实验工具,精选测试试题,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做好数学实验课的微课录制工作。通过有趣、有用、有悟、有测的数学实验课,定会进一步提升学生适应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