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实验小学 郑玉梅
在新的教育改革背景下,社会各界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小学生数学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注重对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主要论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路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对于一些新鲜事物都比较好奇,爱好一些新奇的事物,更容易接受高科技的学习工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可以根据要教学的内容提前制作课件,准备教学所要使用到的教具,运用多媒体能够让学生更加形象生动地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思考,通过自身的探索寻找答案。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节《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时,主要探究问题有:风车是怎样运动的?钟表的摆锤是怎么摆动的?小车在进入车库时,车杆是如何抬升的?针对这些问题,老师可以提前制作PPT,在多媒体上进行播放,让学生清楚地观看到物体的运动过程。通过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一个图形可以通过平移、对称和旋转,从而得到许多美丽的图案。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可以把生活中许多实际的例子引入数学教学课堂中,也可以多方面进行拓展,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有效地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多准备一些案例,让学生根据自身生活经验进行探究,也可以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让学生搜集自己身边与这个问题有关的事例,进行数学问题的多方位解答。
例如,讲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课《混合运算》时,例题为:图书室里上午有53 人在看书,中午的时候走了24 人,下午又来了38 人,问下午的时候图书室一共有多少人?在计算这种混合算式问题时,为了便于看出运算顺序,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出每次运算的结果,先算出中午的时候图书馆里的人数为53-24=29(人),再用中午的人数加上下午进来的人数得到29+38=67(人),最后写出综合算式:53-24+38=67(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通过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例相结合,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思考。
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已经习惯了被动学习和被动思考,不会主动地去考虑数学问题的解题思路。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不要直接向学生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而是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试着让学生自己先解决问题,并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再由老师统一解答。学生可以把老师的解答过程与自己的解答过程进行对比,找出正确的解题思路,同时也带动了学生进行自主思考。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节《年、月、日》时,老师可以拿出日历,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一年有多少个月,一个月又有多少天,让学生自己寻找规律。经过讨论,学生可以知道一年有12 个月,而一个月有时是30天,有时是31天,还有时是28天、29天。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老师可以给出一个口诀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年、月、日的规律:“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其中,“腊”指的是十二月。而在一年的12 个月中,除以上月份和二月以外,剩余月份都是三十天。这样就可以清楚地得出问题答案,也可以带动学生进行思考。
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不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并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总结整理知识重点,让学生明确知识重点,进而才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教师在其中要能够充分发挥自身“引导者”的作用,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教师要能够明确定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逐渐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意识,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此外,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结合学生的情况给予鼓励和支持,通过这样的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信,让学生能够形成独立思考的意识,并积极主动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节《认识100以内的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其中的重点知识。比如,“几个十是几十,几个一是几”“一个一个地数,相邻两个数后边的要比前边的大,前边的要比后边的小”。这些知识都是数学的基础,也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教师通过引导的方法能够让学生自己掌握知识内容,了解这一知识点的含义。教师也需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得到反馈,这样才能够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而帮助学生不断地积累数学知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思考,只有设计精巧的问题,才能够真正地引领学生提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小学教师常常会利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够被动学习。虽然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已经将知识的重点告诉给学生,但是因为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导致学生不能够实现自主思考,不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一旦自己遇到问题,就无法及时有效地解决。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创设数学问题,通过这样的方法来激发学生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例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1 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联系新旧知识点,能够主动进行思考。教师所设计的问题不能过于深奥,要在小学生当前学习水平的基础上围绕课本知识点进行设计,最终将结论正好引入课堂所学知识点上,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掌握数学知识点,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能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通过鼓励、激励等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积极踊跃地回答问题,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当学生回答错误,教师也不能简单粗暴地通过批评的方法来解决,而是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改正自己的错误,整个过程都是由学生思考,教师引导,这样才能够真正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节《除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回答:“42÷21=?”学生自己动手计算回答问题,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反思,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独立思考的技巧,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意识到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进行培养。小学数学属于数学知识的启蒙阶段,是数学思维养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形成浓厚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将数学与生活有效结合,从而帮助小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其在数学学习中更加懂得如何运用逻辑思维,进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