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张集实验小学 赵 莹
问题是学生思考的基础,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数学教材内容,围绕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及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并引出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形成“问题串”,为学生铺垫通往知识殿堂的道路,以激发学生数学知识的兴趣,深化学生的数学学习,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不断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在设置“问题串”时,教师要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充分了解教材内容,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境,精心设计问题,引发学生质疑和猜想,促进数学活动的开展。
在教授《两、三位数的加减法》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出示关于学校跳绳比赛活动的情境图,并让学生观察这张图片。随后教师设计一系列问题:“你从图中能知道什么?根据这些已知条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小红跳了多少下?”“小军跳了多少下?”“小红和小军一共跳了多少下?”明确这三个问题以后,教师继续提出问题:“你能回答出这个问题吗?”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从图中可以看出,小红一共跳了23 下,小军一共跳了28 下,小红和小军一共跳了23+28=51(下)。在学生完成上述问题以后,教师再次提出问题:“你是如何计算出这个结果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猜想两位数和两位数相加的计算方法。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到,教师没有直接为学生讲述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而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深入进行数学学习。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思维过程是内隐的,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巧设问题,适时追问,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可见,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在验证“23+28=51(下)”是否是正确答案时,教师创设相关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首先提出问题:“说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整个计算过程。”学生回答:先把两个加数对齐,让个位上的数“3”和“8”相加,再把十位上的数“2”和“2”相加,个位上的数满十进“1”,因此个位数减“10”剩1,个位数加“1”为5,最后的结果为51。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个位上的数要满十进一?”并将牙签随机分发给学生,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利用这些牙签来探究什么是整十,引出个位上的数和数位问题,让学生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最后,教师提出问题:“谁能总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引导学生明确,必须做到相同数位对齐,并从个位算起,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并把不足十的部分写在个位的下面,然后再将十位上的数和进位一相加,最后将这个和写在十位的下面。
教师适时的追问,可以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的锻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位数和两位数相加的计算法则,强化学生对计算法则的运用。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的鼓励,使学生能够由被动追问走向主动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数学推理经验。
在理解“为什么十位上的数要满十进一”这个问题时,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提出这个问题以后,学生追问道:“还有其他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吗?”教师鼓励学生:“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自主交流,教师也可以适当地参与学生的交流讨论中。学生经过分析发现,还可以采用十进制演示器进行操作,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之后教师便可以利用十进制演示器进行操作,在此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随意提出问题,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该问题的理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对问题串的运用,还应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的思维是呈螺旋上升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对于问题串的设计也要由浅入深,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而不要凌驾于学生的思维之上,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的思维获得不断发展。
通过上述方式,可以为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究问题,思维不断得到提升,逐步认识到概率的含义、概率的实际意义。学生既掌握了本课的知识点,又增强了实践体验,感受了探究数学知识的乐趣。
教师在为学生设置问题时,不能只依赖于教材,还需要联系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知识,结合学生思维的特点,适度增加问题的开放性,使提出的问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考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在学习“平均数”时,教师为学生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今天,我请大家设计一次踢毽子比赛的游戏规则,要求以咱班为例,分成两队,如何设计比赛规则,可以保证这个比赛的公平性?”问题提出后,学生开始商量,交流以后,教师让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说出自己小组的设计方案。由于班级人数为单数,学生发现,总有一个队少一个人,因此没有任何一组能提出一个合理的游戏方案。对此,教师适当地点拨学生,为了保证游戏结果的公平性,就要改变游戏的算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说出可以引入“平均数”,哪组踢毽子个数的平均数大,哪个队伍就可以获得胜利,这样就能够保证比赛的公平性。接着教师提问:如何求平均数呢?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总结得出:用踢毽子的总数除以每组总人数。
通过让学生自主设计游戏规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此过程中,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可以加强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而且这种方式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到活动中来,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促使学生能够深入学习,以此达到良好的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问题的设置可以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加强对问题的设置,适时追问,并鼓励学生质疑,有效开展自主探究活动,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深化学生的数学学习,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