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石滩镇江龙学校 姚荣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地将数学计算能力作为数学十大素养之一,要求教师在组织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要想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体验多样计算活动,掌握计算方法,积累计算经验。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驱动学生在多种感官的作用下自主体验和感受。数学知识不单单是数学符号的组合,还是数学思想的载体。因此,在组织数学计算教学的时候,我会立足数学知识的特点,引导学生体验数学思想,轻松地掌握数学中“变”与“不变”的内容,获得学习满足感,产生计算兴趣。
以“10以内的加减法”为例,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将数形结合思想渗透其中。具体地,我先为学生呈现一些数学算式,如:5+6=?9+7=?接着,鼓励学生自主动手操作数学小棒,经过转移小棒的不同数量,探究算理,掌握数学计算方法。如此实施教学,不仅使学生成为探究数学计算的主人,获得数学计算满足感,产生数学计算兴趣,还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数学计算方法,受到数形结合思想的熏陶,为今后自主探究数学计算、提升数学计算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数学的踪影,数学是根植于生活的,而且数学知识是数学家们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高度概括,是从解决现实生活的过程中总结出的各种模型和方法。数学计算亦是如此,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目的之一是引导学生灵活地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数学计算。立足数学学科的特点,在实施数学计算教学的时候,我会联系生活,实施生活化教学,使学生在自主、合作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感知算理、总结算理,获取数学计算乐趣。
以“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为例,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为学生创设了分东西的生活场景,要求学生将3盒、每盒10个的小正方体平均分为4堆。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都会剩下2个。立足学生的发现,我给予引导:在不能整分的情况下,将每一盒的小正方体再分为10个,此时会有20个,之后进行分配,可以分成5个一堆。如此操作过程,其实就是让学生感知除法计算的过程,便于学生发现除法的本质。之后,我引导学生立足操作经验,总结分东西和除法计算的联系。通过迁移经验,学生会将生活现象转化为数学算理,并自主地对小数进行分析,加深对小数的理解。
小学生之所以对数学计算不感兴趣,且计算能力不强,是因为他们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活动参与过程中没有掌握数学计算方法,一味地套用现成的计算模板,随着计算难度的增加,模板的应用范围和价值在不断地缩小,遇到诸多的计算问题备受打击。数学计算方法其实不是由教师讲授给学生的,而是学生自主探究到的。因此,我在组织数学计算教学的时候,会立足学生的计算实际情况,设计一些趣味性的练习题,驱动学生体验,并结合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总结计算方法,从而获得数学计算兴趣,发展数学计算能力。
仍以“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为例,在学生掌握了小数的本质之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了计算升级游戏,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在游戏过程中,我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为学生展现了不同难度的计算题,鼓励学生一一解决。在解决了一半问题之后,学生需要小组合作总结计算这些问题的方法。在学生总结之后,我继续展现另外一半的问题,引导学生继续计算,验证方法,锻炼计算能力。
总而言之,在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应用引导学生感知数学思想方法、体验生活化数学计算、解决数学竞赛问题等策略,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通过体验多样活动,积累数学思想方法,掌握计算算理,获取数学计算方法,为提升数学计算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