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江苏省高邮市菱塘回民实验小学 曹 燕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非常重要。低年级的学生对读题的定义并不明确,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逐步帮助学生学会读题,通过教师的带领,对题目意义进行分解、剖析,从而梳理出题目中有用的信息,去除混淆信息,最终选择合理的解题方法。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有效的解题能力教学,首先就需要激发学生阅读题目的兴趣。教师可以从学习内容入手,让学生先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再主动地投入题目的阅读中。教师可以营造轻松的氛围,如利用有趣好玩的教具,建立卡通人物的奖惩制度,开展小组竞赛等。
面对一些教材中以人物对话方式展开的数学题目,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对话中涉及的人数为一组,选择自己喜爱的角色开展角色扮演,以情境再现的方式把题目展示出来。比如,在学习“加减法的混合运算”这部分知识期间,如果涉及人物以及购物、买东西等场景,都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情境创设中来,使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表达出题目的内容。鉴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非常喜欢模仿别人,通过这种表演式的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积极投入对题目的阅读中去,主动静下心来观察题目所涉及的情境,从而读懂题目。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既完成了让学生读题的目的,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
小学生认识的字是非常有限的,读题时可能会出现不认识字、读不懂的情况,解答问题也就无从下手。另外,小学阶段的学生非常渴望在教师和同学面前展现自我,好胜心非常强烈,对于自己情绪的管理能力也比较差。因此,很多小学生一旦在学习或者考试的过程中解答数学问题失败,就会产生非常强的挫折心理,从而对学习丧失自信,降低学习的欲望,这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解题能力的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接受能力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增加题目理解的难度。
在教学有关数量关系表达和计算知识的过程中,一般低年级的数学题目都是非常简单的,比如:“小明有4块小蛋糕,小红有1块小蛋糕,他们两个加起来一共有多少块小蛋糕?”这种题目只涉及“加起来”,学生就很容易理解,知道将两个数字加起来即为正确答案。但是如果引入“先”“增加了”“增加到”这种类型的词语时,就会让学生产生困惑,比如:“小明有4块小蛋糕,先吃了2块,小红有1块小蛋糕,他们两个现在加起来一共有多少块小蛋糕?”此时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带领学生体会“先”的含义,计算小明剩下的蛋糕为4-2=2(块),和小红的蛋糕加起来是2+1=3(块)。教师带着耐心鼓励学生,就会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通过解题能力的教学发现,虽然有的学生计算能力强、解读能力优秀,但是仍然会理解错题目原本的意思,通过调查发现,这与学生的读题习惯有关。小学阶段的学生精力很容易不集中,针对这种问题,教师要布置多种读题作业,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和监督下仔细阅读,从分析条件开始逐步形成完善的解题思路,最终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
在平时指导学生读题和审题期间传授给学生一些常用的读题或审题技巧与方法,如泛读和精读有效结合,并且借助构建数学模型、圈标关键词句等多种方式来开展有效的审题活动。比如:“现有一底边为5.7m,面积为26.22m2的平行四边形,求其高为多少。”这一道题的求解,可以指导学生在自主审题期间先读两遍问题,并圈画出其中涉及的关键词,如“底边”“面积”“平行四边形”和“高”,之后构建平行四边形面积求解公式这一基本模型,将这些已知数据代入求解即可。
总体来说,小学数学一直都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深入学生群体,挖掘学生内心,找到学生学习的困难之处,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