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江苏省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张 飞
教师在应用合作学习开展课堂教学时,既要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又要给予适当指导,拓展其思维能力。本文探讨了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期构建高效数学课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其各项能力与数学学习水平。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既要确保小组内成员特点的不同,能相互帮助,又要确保各组实力均衡,能公平竞争。组长可以由教师选取,也可以由学生民主选择,负责为成员分工,带领其获得提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设备、生活实例、趣味性问题等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激发其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比如,在讲解“两位数减两位数”时,教师创设了以下情境:“今天数学王国里的两位小精灵聪聪和明明来了,他们碰到了数字娃4、7、2、9 在玩两位数减两位数找家的游戏,可是他们遇到困难了,找不到家,你们能帮助他们吗?”接着,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4 人左右,各组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数量相当,要求其自由交流,看哪组想得更多、更全。学生列出了47-29、74-29、72-49 等式子,教师先肯定各组的表现,然后要求各组继续讨论各个式子的结果。对于“79-42”之类的式子,学生很快就能得到答案,但是对于“72-49”之类的式子,学生却有些迟疑。在汇报成果时,有的小组是用拆数的方法计算的,将72 拆成70 和2:70-49+2=21+2=23,或将49 拆成40 和9:72-40-9=32-9=23,而有的小组则想到了之前学过的20 以内的退位减法,认为可以列竖式计算,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趣味情境中,大家集思广益,逐步总结出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为了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制订适合的学习目标,给出小组学习任务,并且以小组为单位作出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小组的一员,增强各组的凝聚力,激励其高效完成任务,获得共同提升。
比如,在讲解“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时,教师先给出一道题:“现有一幅长方形的贴画,其长度和宽度分别是25 厘米和4 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教师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拿出方格纸和提前准备的边长为1 分米的正方形,在小组中通过画一画、拼一拼等方式探究1 平方厘米和1 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经过讨论,有的组提出正方形纸张的边长按1 分米算,面积是1×1=1(平方分米),按10 厘米算,面积是10×10=100(平方厘米),纸的大小不变,所以两个面积相等,也就是1 平方分米=100 平方厘米,得知这个关系后,开始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给出适合的学习任务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充分投入小组讨论之中,提高学习效率。
数学知识中有大量的数字和符号,对于小学生而言显得比较枯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开展趣味性小组竞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其形成合作精神。
比如,讲解“口算除法”时,教师先引入问题:“小明、小军和小辉一共买了24 支铅笔,平均每个人买了多少支?”让各组讨论如何列式和怎样计算,算式都是24÷3,但各组的算法各不相同,有的是分小棒,有的是画画,有的是列竖式。总结方法后,教师用大屏幕呈现出几组除法算式,要求各组展开竞赛,依次轮流答题,比一比哪组答对得更多,营造竞争性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还能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小组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互相补充和提供帮助,从而有效吸收知识,锻炼合作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科学分组与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制订适合的学习目标,激励各组高效完成任务;开展趣味性小组竞赛,引导学生形成合作精神,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与学科核心素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