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长田中心小学 张利平
2019 年3 月25 ~28 日,由广东教育协会主办的广东省第十一届小学数学优质课展示观摩活动在东莞市东华初级中学举行。本次展示由组委会在“计算”与“图形的认识”两个领域指定课题范围,共展示了22 节优秀课例。这些现场展示课各有特色,或直观、生动,或恰切推理,或有效互动,或突破创新,教师各显神通,让我们在这乍暖还寒的季节里品味优质课堂,共享小学数学的“盛宴”。纵观本次展示观摩活动,主要有以下一些特色。
课改多年来,广大教师好像形成了一种共识:一节好课每一个环节都要经过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都要经得起推敲,每一个细节都要磨得毫无瑕疵,教师在课堂每一个流程都要把握自如,时间恰到好处。而本次活动展示的课例却有了不一样的味道:下课铃响了,还有很多课“没上完”。有些人把这归于学生的不同,素质好的学生更有自己的主见。如果真是这样,为什么上课老师却表现得“不急不慢”,没有“赶鸭子上架”,把自己的进度赶完?这背后折射的又是怎样的教学理念呢?本人认为这是“以生为本”理念在课堂中真正的落实。
“生本”首先体现在以学生的认知起点为本,不断引发教学思考。“生本”还体现在教师给足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深度学习。如广州市番禺区沙湾中心小学的麦志亮老师让学生“三画”三角形,不断深入,从唤起学生对三角形的回忆到初步理解定义,再到知道三角形的要素、名称和特征,从而整体认识三角形。揭阳市普宁二中实验学校的黄锦发老师执教的“长方体的认识”一课,老师放手让学生利用学具,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的特征,有操作、有记录、有质疑、有验证,把课堂大部分的时间都交给了学生。
几天来,这样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操作、去发现,从而主动学习的例子比比皆是,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
本次观摩的课例,很多老师选择的是同一授课内容,每一位执教老师对教材都有不同的理解与领悟,从而在教学设计,知识呈现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展现不一样的思路和风格,使每一节课知识的生长点和沸点都不相同,每一节课都是执教老师智慧火花的精彩呈现。给我们听课老师的感觉就是:同样的授课内容,不同的精彩,细细品尝,各有千秋。
例如,梅州市平远县东石中心小学的刘静娴老师执教的“长方体的认识”则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刘老师从猜物情境出发,提出核心的探究问题,无痕地引入学习,接着通过数、搭、补三个层层递进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面、棱的特点,然后难度不断升级,通过拆框架、搭配面、猜实物,打破学生思维框架的魔咒,根据仅有的三条棱想象出原来物体的形状,顶点与棱的特征,6 个面的形状和大小。让学生经历验证猜想的过程,将3 条棱还原成12 条棱——长方体——实物,让学生在新颖、圆融中感悟数学思想,构建空间观念。
同样是“长方体的认识”,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四中的李杨春老师则以不规则立体图形胡萝卜变长方体的过程,引出长方体顶点、棱、面结构名称。接着通过搭框架、围面引起矛盾冲突,一部分学生可以成功,一部分学生不能操作成功,从对失败作品的分析中让学生加深对长方体棱和面的理解,并借助课件的演示,把长方体变成正方体,让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发展有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渡和飞跃。
此外,“两位数乘两位数”“认识三角形”这两个课题也进行了同课异构。每个老师都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诠释,每一节课都有它自己的独到之处,但无论教学形式怎么变,始终都浸润着浓浓的求知精神和探索理念。
淳朴的数学课堂犹如一碗清汤,它没有诱人的外表,但品尝起来却耐人寻味,于健康有益。本次观摩的课例,没有哗众取宠,热热闹闹地探究,有的尽是洗尽铅华后的质朴,折射出浓浓的“数学味”。
如清远市新江北小学的王闵敏老师执教的“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以“我最爱的书”谈话引入,逐步呈现生活问题:从解答“2 套《百问百答》,每套14 本,一共有多少本?”到“12 套书,每套也是14 本,共有多少本?”让学生在点子图上进行分一分、圈一圈和算一算,把抽象的计算直观化。学生通过细心观察、分析,大胆分享、交流,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先分后合,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来解决,接着自己“创造”竖式。老师适时追问:“怎么算?它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白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顺序,从而建立乘法竖式的数学模型,通过各种算法的对比,更突出了竖式的本质内涵。
又如,汕尾市海丰县实验小学的董宇妙老师在上“有余数的除法——试商”这节课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试商的方法,而是通过最大能填几的知识储备,让学生脱离具体的操作,尝试用乘法口诀,通过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形式,自己去摸索出试商的方法,实现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计算课的教学最能体现一个老师的功底。以上两位老师的课,本真自然,理清法明,为学生提供了“愤”和“诽”的机会,让学生在现实的背景下计算,学习更有深度、更有广度的数学。
此次活动中,大部分教师都借助了微课的动态演示,充分体现了教学资源的优势。如东莞市东华小学的李剑华老师利用微课“三角形的自述”回顾梳理全课知识,系统地帮助学生梳理与强化三角形的认识,加深三角形的构建。刘静娴老师的微课将点、线、面、体通过动态的方式进行有效联系,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这些图形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巧妙的联系: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点、线、面、体可以互相变换。让原本一个个孤立存在于脑海中的图形变灵动了,图形之间进行了很好的沟通、融合,更为学生理解“相对的棱”和“相对的面”的特点提供有效的视觉支撑,在头脑中建构起完整的知识网络。
课堂教学是一门缺陷的艺术,如何为学生提供更有深度、更有宽度的学习?怎样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构建?这些问题将成为我们下一步研究的课题。相信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一定能探索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