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百姓的贴心人——记晋中市榆次区张庆乡纪委副书记、监察室主任李天福

时间:2024-04-24

■田艺欣 金 钟

百姓的贴心人
——记晋中市榆次区张庆乡纪委副书记、监察室主任李天福

■田艺欣 金 钟

编者按:李天福是晋中市榆次区张庆乡党委委员、纪委副书记、监察室主任。他常年扎根在基层,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个纪检监察干部“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的诺言,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赞誉。2011年12月4日,省纪委、监察厅举行了李天福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省纪委要求,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深入开展学习李天福先进事迹活动,以李天福为榜样,牢记宗旨,在纪检监察系统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大力加强机关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推动全省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李天福是晋中市榆次区张庆乡党委委员、纪委副书记、监察室主任,是土生土长的张庆人。他当过代教、村委会委员、村党支部书记和乡综合办主任、乡便民服务中心主任,干过农机、管过民兵、企业。他走上纪检工作岗位时,是榆次区纪检干部中年龄最大的一位。纪检工作千头万绪,责任重大,他把压力转化成动力,短时间内便成了纪检监察工作的行家里手。他常年扎根在基层为老百姓办事,长期工作在一线为群众排忧解难,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勉工作、任劳任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赞誉。2011年9月,晋中市纪委作出了关于向李天福同志学习的决定。

乡村干部说:“老李是俺张庆乡的‘灭火队长’”

张庆乡的干部群众把李天福比作“灭火队长”,是因为哪里有“险情”,老李就会毫不犹豫地冲向哪里。

2006年,李天福工作的张庆乡地处榆次工业园区建设的核心位置,项目多、占地多、土地流转频繁,带来了诸多矛盾和问题,信访量逐年上升。特别是该乡的南谷村,因为园区征地问题,干群关系一度紧张,两委班子处于瘫痪状态,集体上访频发,区乡两级连续派驻几批工作队入村,矛盾仍难以化解,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产和生活。面对这种情况,李天福主动请缨:“我在张庆干了这么多年,没人比我更了解情况。让我去南谷吧,不解决南谷的问题我就不退休。”

于是,李天福出任了南谷村党支部书记,在村里一住就是半年多。他吃派饭,访农户,将村里300多户人家转了个遍,对每一户都耐心地做思想工作。由于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他患上了心脏病,多次晕倒在老乡的炕头上,两次打了120急救电话。半年多的朝夕相处,老李以公道正派的作风、入情入理的调解、与村民打成一片的亲和力,逐步赢得了南谷村村民的信赖,坚冰终被真诚融化。在区委工作组的调解下,南谷村重新选出了“两委”班子,建立了理财小组,走上了和谐稳定、快速发展的轨道。

2008年,张庆乡党委、政府决定成立集信访、综治、司法、纪检、便民“五位一体”的便民服务中心,李天福被调回张庆乡综合办当主任,兼任便民服务中心主任。大家都说,老李这回成了名副其实的“灭火队长”。

上任后,李天福利用空余时间,硬是把《土地法》、《合同法》、《村民委员会选举法》等30多部涉农法律法规,学了个滚瓜烂熟。凭着对法律、政策的准确把握,凭着对村情民意的了如指掌,凭着一颗诚心去耐心解释,在每次涉纪信访案件处理中,他讲道理、辩是非、陈利弊,把本来怒气冲冲的双方当事人说得心服口服,使尖锐的矛盾得以缓和。

弓村两户村民间的一起土地纠纷信访案,乡村干部几经说服教育仍不起作用。李天福接手此案后,几乎每天晚上都在群众家中了解情况,不厌其烦地讲政策,用真情打动人,做双方的思想工作,并动员涉案双方的亲属、朋友进行调解。经过面对面的调解,双方最终在经济补偿上达成一致,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为了使案件“不反弹”,李天福坚持定期回访,他甚至还把该村民和村干部请到乡里座谈,耐心地讲解法律知识,统一思想认识,疏通干群沟通渠道,使干群关系得到缓和。他说:“凡是有责任心的共产党员,都不应该怕群众上访。共产党员怕见群众,那是天大的笑话!”

多年来,李天福经常组织包村的乡干部、“村官”定期下访,宣传党的农村政策,主动排查和化解矛盾,帮助群众解决困难,从源头上有效地降低了信访案件发生量。他担任综合办主任、便民服务中心主任以来,共排查各类矛盾隐患246件,处理各项事务439件,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和上级的肯定。

广大村民说:“老李真是俺们的贴心人”

基层工作最难的是做人的工作。在解决纠纷时,村民不理解、不配合,甚至恶语相向。这么多年来,李天福不知受了多少不该受的气,流了多少不该流的泪。但他总能克服畏难情绪,压住火气,耐心听、认真记,然后找准切入点开展工作。他始终认为,只要你心中有群众,真心为群众办事,群众就会理解你。有一句话常挂在他的嘴边:“在职一天,就要为群众干一天,要‘跑着为群众服务’”。老李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前几年,李天福在弓村下乡包点。弓村是个穷村,群众没有致富门路。乡里号召建温室,而温室对这里的村民来说是个新事物,多数村民一直处于等待观望状态。有的不敢搞,有的不会搞,有的没钱搞,做群众工作成了“第一难”。在这种情况下,李天福和村干部研究制订优惠政策,筛选重点户,挨家到户做工作。村北张田马家老婆瘫痪在床,儿子刚结婚生子,债台高筑。要是老张出去打工,瘫痪的老婆就没人伺候;要是儿子出去打工,媳妇刚生了孩子,又没人照顾。仅有的5亩地,连维持温饱都难,至于还债就更指望不上。张家的情况李天福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多次上门做工作,可他家实在没钱建温室,贷款又没有人愿意作担保。于是,李天福用自己的工资做抵押,给张家贷了2万元,总算把棚建起来了。可张家连买肥料的钱都没有,无法下种,李天福又几经周折从乡计生办和企业办争取了救助款,亲自拉回了4车肥料给张家送去……在李天福的倾力帮助下,老张的温室第一年收入就达到了5万多元,除去建棚钱,净挣3万元。他妻子专门给李天福打电话:“老李,我家的温室第一年就挣了3万块,小子、媳妇一下就拿出2万元还了给我看病的借款,真是感谢你呀,你可是我家的大救星!”

就这样,李天福一户一户地帮着村民解决具体问题,在他的带领下,弓村建起了第一批温室大棚,广大村民的收入年年增加。村民们都说:“老李真是俺们的贴心人!”

他的妻子说:“老李工作起来就不要家”

熟悉李天福的人都知道,他工作中从来没有星期天、节假日。有时因工作误了饭点,就泡包方便面充饥;生病了,输点液顶顶就过去了。有人曾问李天福,你玩命地工作,连家人都照顾不好,还经常给自己带来麻烦甚至生命危险,你觉得值吗?李天福脸上露出平静的笑容:“我没有想这么多,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这难道不是应该的吗?”他的回答如此平淡,却见证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和誓言。“37年了,几乎天天吃住在单位,驻村不讲条件,下班没有钟点,只要工作起来就不要家。”这是妻子对他的评价。

2011年6月,李天福的妻子患上了股骨头坏死的严重疾病,住院进行手术治疗。病房里,老李为妻子端饭喂水,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躺在病床上的妻子,早已忘却了伤口的痛苦,高兴地对老李说:“这么多年了,终于可以好好地看看你了。”妻子住院的日子,是老李夫妻二人结婚以来呆在一起最长的时间。

“是啊,工作了37年,回家的日子总共加起来还不到一年。这么多年来,我没有为家里操过心,什么事都让爱人背着担着,有时想起来总觉得对不起她和家人!”这个平日里坚强乐观的汉子,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

好多知情人记得,老李当年结婚前一天下午还在乡里工作,乡领导路过他办公室时,一脸惊讶:“明天就要办婚事了,不回去准备,怎么还在办公室里忙乎!”在领导的一再劝说下,老李才起身回了家。

当有人问起他女儿年龄多大时,这个对张庆各村谁家有几口人,谁和谁是同学,谁和谁是什么亲戚,哪条街道上有几个垃圾池都能记得清清楚楚的“张庆通”、“活字典”,却像是遇到了疑难问题,低着脑袋扳着手指算了起来。

妻子埋怨他“工作起来不要家”,女儿嗔怪他“工作起来‘一根筋’,总是把自己的家抛在脑后”。可是,他却把宝贵的青春、全部的精力奉献给了党的事业,奉献给了他挚爱的父老乡亲。

正如李天福常说的,党员干部,就是要为老百姓扑下身,磨磨嘴,跑跑腿。就是要站起来当伞,多为群众遮风挡雨;俯下身做牛,多为人民办些实事!这就是李天福的真实写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