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数学教学与科学教学整合的策略

时间:2024-05-10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竹料第二小学 冯银花

现阶段课程教学不断改革,其中课程整合是改革内容之一,也是教学的趋势。在多年的数学与科学的教学中,我发现数学教学与科学教学既有很大的差别,但也不乏相同的地方。首先谈谈两学科的不同之处。数学教学严谨,经常用到的教学手段是复习旧知,引入新知,对新知识进行整理总结,然后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循环往复,经常是“学——练”两部曲,比较枯燥乏味。科学课教学经常是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知识、经验进行对比实验,常常会用实验组、对照组来得出实验的结论,然后应用结论指导生活或者是改善生活,往往需要动手操作,有趣味,又开动脑筋。所以学生往往上数学课时会发呆,甚至昏昏欲睡,而上科学课时,即便是学困生都兴致勃勃,兴趣盎然。

在两学科的梳理中我发现这两个学科内容和上课形式虽然不一样,但两个学科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数学是所有理科学习的基础,而小学科学的很多知识都是在数学的基础上学习的。例如四年级上册“天气日历——气温柱状图”“降水量的测量”都是用条形统计图来统计的。又如“风向和风速”这一课中的风向标就是利用八个方位来判断风的方向的,是三年级数学下册的“方向与位置”所学的内容。所以作为既要教数学又要教科学的老师,我们大可以把两个学科的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整理、整合、调整,这样既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又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一、梳理两学科的相近知识点,整合教学

我查阅了三到六年级的数学书以及科学书,发现有不少的科学课程是可以整合到数学课上来一起学习的。下面我就把我找到的相近课程列出一个表格来供大家参考:

数学 科学年级 内容 年级 内容测量 三年级上册 比较水的多少三年级下册 条形统计图 三年级下册 茎越长越高三年级下册 条形统计图 四年级上册 天气日历——气温柱状图三年级下册 方向与位置 四年级上册 风向标六年级上册 百分数 四年级上册 人体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的比较六年级上册 百分数 四年级上册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六年级上册 体积、容积 五年级下册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以上这些内容我们都可以渗透到数学教学设计中,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节省学习的时间,使科学、数学同时进行学习。

二、准确把握主题,不能本末倒置

整合两个学科时我们要注意把握主题,如果上的是数学课,就要把科学融合到数学里面去,实验只是为数学服务的。例如我们要讲三年级“条形统计图”,可以让学生提前一个月记录当地的气温,布置小组合作要求:小组长每天安排不同的人记录,列一个名单;要尽量在每天的同一个时间观察天气;周末和假期不能间断。做好了以上安排后,各小组就可以用自己记录的数据来画条形统计图了,继而对天气日历中所记录的气温数据进行分析,了解这段时间天气变化的特点,并思考:这个月的天气变化能不能代表这个季节的气候?对指导人们的生活、生产有作用吗?这样就让学生实际地体验到统计的作用,又能学到气温统计的作用,数学、科学学习两不误。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能为了整合课程而整合,例如我在听科学老师上“测量”这节课时,整节课用了大半时间来介绍如何使用弹簧秤、弹簧秤的种类,学生真正接触弹簧秤的时间不多,怎样看刻度都没有讲就下课了。这种本末倒置、抓不住重点的教学,既不像数学课,又不像科学课,学生也没有学习兴趣。

三、能整合则整合,不能牵强

在教学中,很多老师会为了迎合新趋势强行整合课程。在课程整合中,我们要找出整合的对象,确定是科学整合到数学中还是数学整合到科学中。科学整合到数学中则是科学实验为数学服务,数学整合到科学中则是数学知识为科学服务,要分清主次,那么整合过程就能得心应手、水到渠成了。例如六年级数学上册“体积与容积”这一课时与五年级科学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整合时,如果是科学整合到数学中,就要找一些沉的物体,为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服务;如果是数学整合到科学中,找素材时就要既找浮的物体,又要找沉的物体和半沉半浮的物体,然后让学生求出不规则物体沉在水里的体积,或者沉了一些在水里物体的体积。当然,在整合过程中需要对课时和不同年级的课程进行调整,对两科的教材都要熟悉,工作量比较大,涉及面比较广,可能关系到学校甚至教育部门。

适当的课程整合能解放教学的束缚,使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让数学和科学互相服务,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参与的精神,学生学起来更自主、更和谐,更能体现主人翁的精神,又能节省教学时间,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