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奇思妙想:让小学数学课堂生动有趣

时间:2024-05-10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能仁小学 张 华

数学是一种思维方式,学习数学实质上就是学习思维,学习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方法,这就导致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往往会觉得枯燥乏味,体会不到数学真正的乐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地发挥奇思妙想,使小学数学课堂生动有趣起来。

一、创编故事,枯燥的计算变生动

【案例1】隔位退位减

例题:202-108。

教师先请三名学生上台分别扮演个、十、百三个数位,同时让他们伸出手指表示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接着教师扮演减数108,先到个位家中,向个位要8。

师:这时个位怎么样,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生:个位家中只有2,不够减8,所以只好向他的邻居十位借了。

师:可十位家中是什么情况?

生:十位家里是0,一个也没有。

师:虽然十位家里很穷,一个也没有,但他很热心,不好意思拒绝个位,所以他想了什么办法?

生:向他的邻居百位去借。

师:从百位家借来的1 到十位家是多少?

生:是10,因为1 个百是10 个十。(扮演百位的小朋友缩掉一个手指,扮演十位的小朋友伸出10 个手指)

师:十位拿到10 后又怎么办?

生:拿一个借给个位当10。(扮演十位的小朋友缩掉一个手指)

师提醒学生看清楚:这时十位家里还剩几?为什么?

生:还剩9,借来10 个,又给个位借走1 个。

师:当个位拿到借来的1 个十后,现在家里有多少?

学生明白现在个位上的12 减8 够减了,等于4,十位上剩9,百位上借走后的1 减1 等于0,所以最后结果就是94。

在跟学生合作表演完后,再指导学生联系刚才的算理表演进行竖式计算。

试一试:1000-537。

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编自演,再独立完成竖式计算。

隔位退位减是退位减法中最难的一种情况,学生虽然有了退位减的基础,但仍要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 时,十位上是0 怎么办?二是从百位退1 后,这个“1”怎么处理?书上安排的例题是202-108,教材设计了连续的三幅计数器图,借用拨动算珠的过程,让学生体会这一退位减的计算过程。怎样使枯燥的计算生动起来,使学生易于接受又印象深刻?低年级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特征的限制,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干扰,面对如此单调的计算,自然是不感兴趣,也很难真正理解掌握,但他们对故事、表演、游戏等有着莫大的热情。因此,在这样一节计算课中,把隔位退位减这一难点创设成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让学生去表演,在表演中去发现、去领悟、去掌握,学生学得高兴,教师教得轻松。

【案例2】在二年级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6 只猫吃6 条鱼需要6 分钟,10 只猫吃10 条鱼需要( )分钟。

90%的孩子毫不犹豫地在括号里填上了10 分钟。这样一道抽象的习题如何让学生弄明白?我还是采用了让学生表演的方式进行教学:6 个孩子扮演6 只猫,盘子里放6 条鱼(学具),先分一分:1只猫的手里拿1 条鱼。教师宣布:吃鱼开始……吃鱼结束。采访猫1:吃完一条鱼用几分钟?再采访猫2、猫3……学生在头脑中已搞清楚“6只猫吃6 条鱼需要6 分钟”这个条件,建立起“1 只猫吃完1 条鱼需要6 分钟”这样一个模型,再增加4 只猫,增加4 条鱼,问:现在10 只猫吃10 条鱼需要几分钟?继续追问:20 只猫吃20 条鱼需要几分钟?100 只猫吃100 条鱼需要几分钟?学生在游戏表演中很轻松地理解了这个问题:N只猫吃N条鱼所用的时间就是1 只猫吃1 条鱼的时间,也就是6 分钟。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的学习材料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相联系时,学习才会有趣味,也才能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因此,教师应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用儿童的眼光去分析问题,应时时处处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二、换个角度,复杂的问题变简单

有趣的“鸡兔同笼”

蔡宗珉

《孙子算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问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孙子算经》中是这样解答这个问题的:假如砍去每只鸡、每只兔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脚鸡”,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这样,鸡和兔的脚的总数就由94 只变成了47 只;如果笼子里有一只兔子,那么脚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1。因此,脚的总只数47 与总头数35 的差,就是兔子的只数,即47-35=12(只)。显然,鸡的只数就是35-12=23(只)了。这一思路新颖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数学家赞叹不已。

而今天我又看到了一个更有趣的解法:假设鸡和兔训练有素,吹一声哨,它们抬起一只脚,94-35=59(只),再吹一声哨,它们又抬起一只脚,59-35=24(只),这时鸡都一屁股坐地上了,兔子还两只脚立着。所以,兔子有24÷2=12(只),鸡有35-12=23(只)。

我看了这样的算法,笑得肚子都疼了,不过这样的方法更简单,我还真喜欢呢!

这是班上一个学生写的数学日记,“鸡兔同笼”是中国古代名题,原本是放在思考题进行拓展的,解题思路是假设鸡有35 只,那么腿有70 只,现在看到的腿有94 只,少的24 只腿是因为把兔看成了鸡,每只兔看成鸡少看了2 只腿,所以兔有24÷2=12(只)。很多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但是像日记上这样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既有趣,又易于理解掌握,所以数学学习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教师也应该收集这方面的素材,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授新知,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动手体验,抽象的知识变直观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陶行知先生的教学思想是:解放孩子们的手和脚,解放孩子们的头脑。要让学生在操作中观察,在操作中思考,在操作中内化所学知识,所以动手体验使抽象的知识变直观。比如在学习“圆柱体的表面积”时,让每个学生回家找一个圆柱的物体,在圆柱体的侧面粘上一张同样大小的纸,底面贴上同底面大小相等的圆。在学习表面积前,先让学生把圆柱体侧面的纸拿下来,观察它的形状,学生很容易就能得出这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中,两条相邻边的边长分别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和圆柱的高,学生很容易算出圆柱的侧面面积。算完侧面积,再让学生把圆柱底面拿下来,学生也很容易求出这两个圆的面积,圆柱的表面积就是它的侧面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经过这样分解,看似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学生容易接受,并亲自参与了拆分与求算的过程,在脑子里形成了清晰的印象,这样记忆起来就很深刻。即便是忘了公式,还能自己推算,既锻炼了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又填补了他们空间图形记忆的空白。

教室里的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独特的想法,那些奇思妙想往往都是课堂上亮丽的风景,充分挖掘这些资源,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灵动有趣。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