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时间:2024-05-10

山东省胶州市常州路小学 韩贤玲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更重视的是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因而经常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方式,由此所呈现出的数学课堂是单一枯燥的。沉闷的氛围根本不符合一、二年级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征,再加上数学知识的抽象性,让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学生因而无法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时教师就可以在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将枯燥的知识生动化、抽象的知识具象化,从而更好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

一、课前引导学生自制学具,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而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必须做好精心的准备。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过程中,学具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这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去进行学具的制作,而在制作的过程中,小学生不仅培养了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他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也会促使他们对这些学具的用途产生兴趣,进而对教师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充满期待。

例如:在进行《走进花果山——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课堂教学前,笔者想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抽取扑克牌的游戏来进行加减法的计算,因而就让学生自己去进行扑克牌的制作。笔者首先利用微课向学生展示了扑克牌的具体做法:(1)找一大块硬纸板,将之裁成10块大小、形状完全一致的长方形小纸板。(2)在长方形小纸板上分别写上1到10的数字以及加号和减号。(3)对长方形小纸板进行装饰,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充满趣味性的操作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动手欲望,而且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也会对扑克牌的用途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因而十分期待课堂时间的到来,这也使得笔者的课堂教学可以顺利地进行下去。

二、课堂有效渗透操作思维,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就必须抓住有限的课堂时间。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时间内,教师除了要对学生进行操作方法与步骤的示范讲解,更要对学生进行主动探索、自主创新等操作思维的有效渗透。前者是为了避免动手操作的难度影响小学生的动手操作兴趣,后者则是为了避免学生机械地重复教师所讲的内容,从而使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质的提升。

例如:在进行《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的课堂教学中,笔者为了激发学生的动手操作兴趣,首先利用多媒体为他们进行了如下情境的创设:动物学校要举办搭积木比赛了,谁能利用各种形状的积木搭出最漂亮的物品,谁就能获得胜利。笨笨熊、跳跳虎、皮皮猴和喜羊羊等同学都跃跃欲试。同学们,你们帮帮他们吧。笔者将学生按照最喜欢的小动物类型进行分组,接下来笔者对具体的操作步骤进行了演示,让他们在笔者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时学生就会积极地进行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他们就会发现圆柱横着放会容易滚动、竖着放就不会滚动、球不管怎么放都容易滚动等数学知识,进而将这些知识运用到自己搭建积木的过程中。

三、课后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课堂时间有限导致学生所得到的锻炼也是有限的,这无法满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需求,因此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将学生的课下时间充分利用起来。这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学以致用,同时还能够有效培养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活动的形式有很多种,游戏、手工制作等都属于行之有效的形式,教师可以进行尝试。

例如:在进行完《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认识》的课堂教学之后,学生首先对基本的长度单位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时笔者就要引导他们进行学以致用。因而笔者结合该节课的教学知识,为学生布置了如下实践作业:每名学生都需要在家里进行一次测量活动,他们可以测量父母的身高,可以测量自己的手掌大小,可以测量饭桌的长度和宽度,还可以测量卧室的长度和宽度等。笔者要求学生将测量的过程和结果都记录下来,以此来督促学生积极地完成笔者所布置的实践活动。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巩固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了有效培养。

总而言之,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但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将之贯彻落实在课前、课堂和课后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教师可以在课前引导学生自制教具、在课堂中渗透操作思维,在课后促进学生学以致用,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知识的主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