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透过具体表象 把握内隐规律

时间:2024-05-10

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 赵 凤

一、一节课引发的思考

在一次研讨活动中,我观摩了《相交和平行》一课,上课伊始,老师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在纸上画出两条直线,看一看这两条直线都会有哪些不同的位置关系。学生画完后,老师把收集到的资源展示在投影上,觉得其中一个孩子画的种类比较齐全,就把这个孩子画的情况从1到12标上了序号。听到这里,我想说的是,这个孩子画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不能代表全部情况,还有一些是重复的,老师并没有增加或删减,然后就让全班都来就他所画的情况进行分类研究。通过分类,学生发现,所画出的两条直线有的是平行的,有的是相交的,当学生说出两条直线是平行的之后,老师问:为什么说它们是平行的呢?如果把它们无限延长,会不会相交呢?这时可以在纸上画一画,让它们都延长,并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一下,学生的认知可能会更深刻些。在教学相交的情况时,老师把垂直的情况拿出来讲,却没有讲到斜交的情况。在教学完平行和垂直后,老师就出了一组判断题,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平行,哪些是垂直。

在观摩了一些公开课之后,我发现有些老师往往在让学生观察一定量的直观事物后,就直接总结归纳概念,然后让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概念,因此在运用概念时一知半解,出现了明显的思维断层,在运用中也不灵活,于是在教学中就经常出现炒冷饭的现象。

那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觉得课前首先要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育人价值,对之前已有的教学思路既要有借鉴,又要有创新,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感知大量直观事物的基础上,或是数形结合,或是动手操作,通过聚类分析、内心感悟,发现教学内容的本质规律,并能够加以熟练运用。

二、透过具体表象,把握内隐规律

1.操作中感知,建立表象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首先出示一些物体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当学生发现它们左右或上下两边大小、形状一样,具有对称的特征,让学生想一想还有哪些物体也有这样对称的特征?接着出示蝴蝶、天坛、飞机的实物图,把它们抽象成图形,提问:它们也是对称的吗?接下来,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来深入的研究一下。你有什么办法来验证它是对称的呢?学生会想到折一折或者对折,让学生把剪好的图形拿出来,对折试试看。对折后,让同桌互相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指一名学生上来演示验证的过程,并且相机提问:哪里和哪里一样的。揭示:对折后能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三年级学生正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进行有序、规范的操作活动对实现这一过渡非常重要。在这节课中,教师首先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学生充分感知,同时展开正确、合理的想象,接着借助多媒体把蝴蝶、天坛、飞机的实物图抽象成图形,通过对折来验证它们是不是对称的,并且相机提问,把操作、语言、思维三者有机结合,在建立表象的同时也发现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探究中领悟,发现规律

在教学“一一间隔排列”一课时,老师首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有趣的童话情境,小动物们给大象伯伯过生日,在布置环境时,要把花朵装点到彩带上,接着让学生探究:有两朵花、三朵花、四朵花怎样一一间隔排列在彩带上呢?能把彩带分成几段呢?在学生完成之后,再让学生探索:5朵、6朵……又能把彩带分成几段呢?增加花的朵数后,学生感受到花的朵数多了,画下来很麻烦。据此老师提出新的探究问题:段数与朵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来说明,当有2朵花时,两端有花:2-1=1(段),一端有花:2段,两端没花:2+1=3(段);当有3朵花时,两端有花:3-1=2(段),一端有花:3段,两端没花:3+1=4(段);当有4朵花时,两端有花:4-1=3(段),一端有花:4段,两端没花:4+1=5(段)。在大量的实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在横向比较中认识到这几个例子在数量关系上的共同之处,发现:两端有花:段数=朵数-1,一端有花:段数=朵数,两端没花:段数=朵数+1。从而初步感知一一间隔排列现象中的规律。接着以4朵花为例,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要求学生将间隔排列中的两种物体花和彩带一一对应地圈一圈,一组一组地表示一朵花和一段彩带的一一对应,引导学生对每组物体的排列方式作更为细致的分析,启发他们在排列方式与相应的数量关系之间建立适当的联系,聚焦研究方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教学中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地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首先理解题意,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如通过画图进行尝试,然后通过有序列举两朵花、三朵花、四朵花等怎样一一间隔排列在彩带上,数形结合,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随着问题的形成和规律的发现,不断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在探索中领悟,从而使规律的数学内涵得到进一步彰显。

3.拓展中延伸,内化规律

在教学“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一课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后,进行对比沟通归纳概念,1.横向比:不同中的相同。提问:这4个桃、6个苹果、8个正方体平均分,都不一样,它们整体的个数不同,它们每一份的个数也不同,为什么都能用同一个的分数来表示呢?在交流汇报后,提炼:同学们不光只看部分,也不光只看整体,而是看部分与整体的关系。2.纵向比:相同中的不同。提问:如果每一份个数相同或者总数相同,会不会也就可以用相同的分数表示呢?你能在图上找一找验证一下吗?让学生交流后汇报。通过横向、纵向去观察比较,你现在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随机拓展到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接着小结:不管有多少个物体,都可以看成是一个整体,不管把它平均分成( )份,每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基本的概念,还要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开阔学生的思维,在沟通、比较、交流等活动中,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