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给力”走红引发的思考

时间:2024-04-24

■田艺欣

“给力”走红引发的思考

■田艺欣

30年来最给力政策:山西成为国家级“新特区”

——《发展导报》2010年12月17日

稳定物价需要各方给力

——《宁夏日报》2010年12月17日

江苏今起进入“冰川时代” 昨苏州下雪最“给力”

——《扬子晚报》2010年12月16日

亚残运会开幕式很给力 坐国产电动轮椅自豪入场

——金羊网《羊城晚报》2010年12月16日

汇聚各方财智 四川政协助推灾后重建很给力

——中国新闻网2010年12月15日

近日上网浏览新闻,随手摘录了上述几则新闻标题。自从网络神词“给力”登上《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无论在党刊党报,还是在各类都市报,如此“潮”的标题已经屡见不鲜。

话说“给力”,与“囗”、“雷”等网络流行词一样,原本只是网民的自娱自乐,它最早出现于日本搞笑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的中文配音版——孙悟空对唐僧说了一句“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呀老湿!”2010年世界杯期间,因能很好地表达网友看球赛的情绪,“给力”一词很快流传开来。如今,它席卷整个互联网,广受热捧,并登上了海内外报纸!

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给力风暴”的“关键环节”: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一文,引发了强力围观。先是一位细心的网友发现并将这一标题截图发布在微博,后来网友们纷纷转发,并大呼“标题给力”。在“给力”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后,美国《纽约时报》发文介绍“给力”,称“在中国网络中象征着‘酷’、‘真棒’的词语‘给力’,如今获得了官方的认可”。

“给力”引发热议,其实不难理解。“给力”一词“出身”网络,娱乐气质“与生俱来”;而《人民日报》的“严谨面孔”,着实与“给力”形成强烈反差。《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在我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它既是联系政府与民众的桥梁,也是世界观察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在人们心里,《人民日报》代表的是权威与严肃;而其言论,被认为直接传达着党中央国务院的声音。“给力”登上《人民日报》,多少说明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意味。

早在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就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2010年6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了《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向世界表明中国政府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对于加快国民经济发展、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加速社会服务信息化进程的不可替代作用,高度重视并积极促进互联网的发展与运用。而2010年11月9日,也就是“给力”登上《人民日报》头条的前一天,《人民日报》刊发了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叶皓的文章,文中谈到:“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网上舆情,将亲自上网、了解舆情作为每天上班的必备功课,将网上舆情作为工作的第一信号,将能否使用网络、能否发现舆情、能否应对舆情作为衡量工作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推后三天,11月12日,全国至少有10家报纸不约而同地在其新闻标题中用到“给力”,如此“与时俱进”,那是“相当给力”!

再结合文章的开头,“给力”在新闻标题中“频频现身”,足以说明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广大新闻媒体,已经将网络舆情作为工作信号,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

可以大胆预言:“给力”会OUT,如今铺天盖地的“给力”或许会在不久的将来慢慢消失,将会有更多新词不断诞生,带来一波又一波冲击。同时,在报纸、杂志等传统纸媒上,也会有更多“潮”词“登台亮相”。

在互联网影响力日益增大的今天,网络舆情已经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产生了普遍而深刻的影响,它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网络舆情的合理利用,将使各级政府更好地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我们很高兴看到,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术机构都越来越重视互联网舆情的监测、研究和引导;我们也乐意在今后看到更多网络词语被运用,无论是在官方媒体,还是党员领导干部在官方场合的发言。愿网络舆情真正成为政府与人民的桥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