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时代视角下小学生数学阅读素养思与行

时间:2024-05-10

江苏省南通市曙光小学 严 彪

数学阅读材料最主要的是教材,即数学课本。数学课本的阅读通常分为通读、研读、精读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阅读又有着不同的目的和要求。

一、开卷有益,统筹兼顾

通读,即通顺、完整地阅读课文。在此过程中初步感知课本,了解其全貌与梗概,知晓其主要说明与解决的问题,积累一定的感性认识。指导学生通读,要从头至尾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本,大致分为四步:

1.阅读课本目录。目录是总提纲,通过有序地组织安排,形成课本的整体轮廓。章节标题的后面注有页码,标明起讫和页数,反映各章节主要内容及其之间的联系,有一定引领作用。

2.阅读前言后记。序、前言和后记,是交给读者的一把“开门入室”的钥匙,一般会说明编写宗旨和经过,或是介绍、评论某些内容,特别是修订版的前言,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3.通读课本正文。能将各章节主要内容及其之间的联系在头脑中留下一幅总体图样。阅读中,对一些暂时不理解的内容,可以先放一放,待研读时逐一解决。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求小数的近似数》一课,1.5是1.496精确到十分位的近似数,1.50是精确到百分位的近似数,1.50比1.5更精确,学生在通读时,对于“为什么1.50更精确?”暂时是不理解的。

4.适当思考质疑。通读虽以初步感知为主,但也要辅之以思考和质疑,以提高阅读效果。要指导学生对文本重难点进行标记,适当圈点勾画,写下自己的想法和问题,留下原始痕迹。

二、研精究微,融会贯通

数学书的阅读,本质上是一种研读,带着问题边阅读边分析思考,边理解领会,有时要同时读几本书,既要捕捉知识的基本内涵、基本原理或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又要作新旧对比,建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深化认识与理解并举一反三,应用这些知识、原理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一言以蔽之——把书读厚。

如上述关于1.496的近似数的问题,学生通过探究和思考,知晓精确到十分位省略(五入)的尾数是0.096;而精确到百分位省略的尾数是0.006,比0.096小,即得到的近似数1.50比1.5更接近原数。又如:三四年级初步认识分数时,对于分数的描述是:把一个物体、一群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表示其中一份或几份的数是分数;而五年级对于分数意义的描述,则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是分数。对于一个物体、一群物体与单位“1”的联系与区别,学生能够通过对比实现自我理解;而对于“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与“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联系与区别,更能通过对比生发自己的见解:绿丝带的长是红丝带的(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已经从部总关系拓展到了两数比较关系),红丝带的长是绿丝带的(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已经突破了单位“1”的界限,拓展到了假分数)。

研读,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与结构、材料内容,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以数学课本为范本,以课堂教学为范例,采用默读、朗读、齐读、领读和自由读等多种阅读方法。阅读应有序列与层次方面的要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循序渐进、拾级而上。对低年级学生而言,要求他们能正确地读懂课本。读书时,要启发、培养他们养成“想一想”的习惯;对图文结合的内容,要引导他们注意其内在的关联性,并用正确的语言有条理地描述课文的意思。此外,也要指导他们阅读一些简单、图文并茂的数学知识方面的普及读物。中年级学生,要求能完整默读课文、分析重点内容;能模仿例题正确解答匹配的练习题与拓展习题。读书时,要有意识地教会他们“会想”,边读边思,在书上圈、点、划,甚至简要地写下心得;并要求读些数学故事、童话和简单的数学知识普及读物。高年级学生,则要求能用完整、简洁、正确的语言表达所读文本的内容,掌握阅读文本的方法(目录——内容——重点——结论——运用)。读书时,要倡导学会“多想”,即有根据地前思后想,多思多想,甚至是创造性的奇思妙想,提出不同见解;还会在书的左右天地批出自己的看法。此外,还要求他们会读简单的数学工具书、学习指导书和其他数学课外读物。

教师指导读书时,重点放在默读的指导上;而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读书方法,多种读法交替使用,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深深领会知识内容。

三、束广就狭,一叶知秋

精读,则是要把书读薄,能够捕捉要点、重点、关键点,将具体的描述与刻画做适当的简约与概括。精读的过程就是不断过滤、“蒸馏”、 浓缩、凝练,即去伪存真、探求事物本质的过程。

例如,角的度量的操作要领是:将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看角的另一边与量角器的哪个刻度重合,读出角的度数。这一要领即可概括为:两合一看。又如要求高年级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工具梳理单元知识结构等等。

总之,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提升绝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需要拳不离手、长期坚持,甚至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而面授机宜、量身定制,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素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