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宏育小学 李 菊
在我省、市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与新课程理念的矛盾日渐凸显,如何保证数学教学任务的完成及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是当下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此外,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部分数学教师还是受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的“一问一答”“灌输式”教学模式禁锢,导致学生能力欠缺,学习主动性不强,教学效果不好,如何扭转这种局面是我校数学科组亟待解决的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能力,就是把知识遗忘之后剩下的东西。”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是有限的,而能力是无限的。“阅读、思考、表达”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也是所有学科学习的通用能力。阅读是输入,思考是加工,表达是输出。在“智慧”课堂的建设中,为了实现“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的转变,我校数学科组以“阅读、思考、表达”三大基本能力为主线的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究之路应运而生。
为了让研究更加有说服力和指导性,我们选取五年级一个班作为实验班,其余班作为对比班。为了保证实验的真实、有效,我们通过“课堂观察”和“学业水平”进行挑选。经过分析实验班的试验成效,半年后,全校一至六年级全面推行以“阅读、思考、表达”三大基本能力为主线的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之路。
“研究要立足课堂”。为了构建学习共同体,探究课堂优化,数学科组成员每周一次的教研模式从以前以“工作布置”为主的方式,逐步转变为“主题研训”教研模式。每次教研活动前,先自行学习相关理论,再听研究课,最后结合自身感悟进行评教评学活动。通过“主题研训”,数学研究思路逐渐由模糊到清晰,在一次次的智慧碰撞中,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教学模式逐渐被老师们淘汰,一条以能力为导向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模式逐渐走进了大家的视野。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研究中,通过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做法,让课题组成员外出学习充电,拓宽见识。每次外出学习后都要写学习心得体会、举行专题讲座等,做到分享与内化相结合,进一步提升科组成员的研究水平。几年来,科组成员参加外出学习活动达到100人次以上,学习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研究开展以来,我校广泛开展校际学术交流、互动研讨,做到资源共享。研究实施三年以来,科组成员进行校内校外展示、讲座达30节以上,不仅提高了研究参与人员的教科研能力,还进一步促进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验模式的推广应用。
(一)构建了以能力为导向的有效教学一般模式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注意精选教学内容,教材提供了大量有利于学生开展观察、操作、实验、推理等活动的内容和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形式,有利于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使学生完成“现实题材——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数学知识与方法——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依托人教版教材的上述优势,科组成员在一次次的试课、磨课中,逐步概括和描摹出全新的以能力为导向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较好地实现了“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的转变。基本框架如下:
(二)编织了师生成长摇篮,助推了教学效果
如何让学生的“阅读、思考、表达”三大能力在课堂上得到培养,让学生终身受益,具有一定现实意义。通过研究,学生的“阅读、思考、表达”能力在课堂上精彩纷呈,学习主动性更强了。下面节选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教学片段与大家分享:
圆形车轮在行驶中为什么会平稳?——探究圆的本质特征。
师:圆和车轮,它们还有很多的奥秘呢!下面用我们的小手来探究一下!
小组活动及要求(课件出示):
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你有什么发现?
合作交流:
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
汇报展示:
生1:我们组通过折发现圆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
生2:我们组通过画也发现圆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
生3:我们组既不用折,也不用画,而是通过想知道圆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
师:噢?能具体说说吗?
生:因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作圆的半径,而圆上有无数个点(边讲边用手在圆片上指),所以就有无数条半径。
师:哇,不用折、不用量、不用画、也不用比,用刚才学到的知识从定义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思考能力真好!其他小组还有哪些新的发现?
生1:我们通过量发现所有的半径或直径长度都相等,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直径是半径的2倍。
师:质疑是学好数学不可缺少的一种思维品质。针对这个小组的发现,其他小组有补充或更好的建议吗?
生2:关于这一发现,我有一点补充:因为不同的圆的半径或直径的长是不一样的,直径和半径之间也没有2倍或一半的关系,所以应该加上“在同一圆内”,这一发现才准确。
师:除了“同一个圆”,还可以在什么情况下?
生3:大小一样的圆也行。
师:也就是等圆!
师:老师的一个小小点拨,就引发了大家更深入的思考!看来,只有大家互相交流、相互补充,才能使我们的发现更加准确、更加完整。
所有的教学研究都应该围绕“有效教学”而展开,在此方面,孩子们不仅提高了数学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同时数学成绩也水涨船高。我们将行动实施近三年以来的成绩与以往的三年进行纵向比较,发现成绩有明显的提高,前三年(2011年~2013年)我校的数学平均成绩分别为 85.4、84.7、86.7;近三年(2014年~2016年)我校的数学平均成绩分别为87.5、88.6、90.4。同时,我们也将近三年的成绩与本镇的非实验同级学校进行横向比较,发现实验学校(我校)与非实验学校也有较明显的差异,镇非实验学校近三年的数学平均成绩分别为83.8、84.7、85.6。以上各项比较都由于试卷源同一、操作过程相同而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因而也能证明研究的开展对数学学习效果的促进。
研究促进了我校数学教师素养的群体优化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近年来,我校一大批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磨练中茁壮成长,参加各类比赛屡获佳绩,如教学论文、教学设计、优课等获市级以上奖励达30次以上。到目前为止,我校数学科组10名成员已形成了2名市级数学教学能手、2名镇级数学学科带头人、3名镇级数学教学能手的高素质教师团队。
以能力为主线的“三环一线”教学模式本身只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教学活动框架,提示一条思路,并不是可供教师机械模仿或模拟的样板。在选择与运用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发挥创造才能,善于依据不同的教学任务、不同的班级学生和自己的教学特长,大胆地进行改造,所有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路漫漫其修远兮,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我校数学科组会继续在“智慧”课堂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1]王少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上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07.
[2]余文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四大支柱[J].福建教育,2004-3-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