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让学生“卷入课堂” 还学习真实有效

时间:2024-05-10

浙江省浦江县实验小学 顾侃毓

让学生“卷入课堂” 还学习真实有效

浙江省浦江县实验小学 顾侃毓

还原课堂真实有效是现在数学课堂最需要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通过积极营造探究氛围、提供探究空间、自助式探究学习等方式进行探究,还需要通过对教材进行归类重组、活化例题等方式来巧用教材创造新问题,从而还数学课堂真实有效。

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探究;有效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渠道,对于教师而言,“得课堂者得天下”。但目前有些数学课堂中,还存在着不少低效甚至“负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现象。我结合自身经验,从几个方面谈谈如何让学生“卷入问题”,从而使数学课堂真实有效。

一、探究课堂魅力无限,确保学生人人参与

《数学课程标准》中规定:“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为学生提供、创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1.积极营造探究的氛围

传统数学教学中,知识的掌握成为学习的最终目标,学生缺乏运用知识方法的能力,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要以数学课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要从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尽量保护好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喜欢数学,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从而主动进行探究。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垂直和平行》这一课时,教师在新知探究前让学生动手放一放、想一想、摆一摆两根铅笔掉在地上会是什么情境并用直线表示。学生积极探究,合作讨论,调动各种感官,每个人都积极参与了教学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2.提供探究空间

在教学中让每位同学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都能及时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适时予以点拨、鼓励,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应用题求两家之间的路程时,教者出示主题图,让学生从图中读取信息,然后联系生活实际独立解答,再讨论交流,得出不同的解题方法:当两家都在少年宫的同一边时,求两家之间的路程用减法计算;当两家分别在少年宫的两边时,求两家之间的路程用加法计算。

3.自主探索式学习

自主探索式学习重视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数学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还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所了解,特别是体验和学习数学的思考方法和数学的价值。

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条定理时,教师不要急于讲出这个结论,可以通过考学生的方法去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动手度量大小各异的三角形中任意两个角的度数后,把结果告诉老师,老师当即报出第三个角的度数,这时学生的好奇心变成强烈的求知欲望。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就会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一个定值,它与三角形的大小无关,这时教师可以再问学生:“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呢?”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拼剪方法来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条定理。这些定理不是直接出示结果,而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不断去探索新知,去发现新问题。这时,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二、巧用教材创造问题,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优化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结晶。只有教师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和驾驭现行教材,通过对教材符合科学性的“创造化”建构,才能使教学真正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1.对教材进行归类重组,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等学习能力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教材往往呈现一些基本现象和事实,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加工、提炼,最后形成新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课始就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疑:若要你做一个直径为40厘米的铁环,需要多长的圆铁条?从而将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的个人需要;在测量圆的周长时渗透“化曲为直”的方法;再通过观察圆周长与直径的联系,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小心求证,得出圆周率,从而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2.活化例题,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教材中有的例题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紧密,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活化”例题,把例题转换成学生生活实际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便于有效地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人人卷入问题。或者教师可以结合本班或本校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及时调整教学问题,因材施教,让课堂更有效。

例如在“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教学中,可以大胆地把例题改成:“体育课上,男、女生进行跳绳比赛,男生15人,共跳了1800个;女生10人,共跳了1350个。谁取得了胜利?”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自然引出求平均数的需求。这样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又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很有价值,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又如在教学“商不变性质”时,通常是先出示:

学生会根据原有的计算活动经验,正确写出每题的得数,接着引导学生观察从这一组数中,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设计思考性不强,开放的空间不大。假如我们把9×70改为“( )×( )”这样的问号式例题,那么这就必须逼迫每个学生思考,并主动观察前面两个式子,努力发现规律,建立模型,进而将模型应用到新的知识中来,实现知识的迁移。这一教材处理将带给学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