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初中数学“活动式”教学策略的探索

时间:2024-05-10

江苏省海安县仁桥中学 曹龙锦

初中数学“活动式”教学策略的探索

江苏省海安县仁桥中学 曹龙锦

初中数学“活动式”教学将活动作为课堂载体,通过教学素材、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等层面的转变,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初中数学;“活动式”教学

数学“活动式”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程的主导,教师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采取问题教学法、活动教学法来充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以往的数学课堂相比,数学“互动式”教学课堂将“活动”、“游戏”作为课堂载体,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课堂的教学方面也都有所不同。

一、初中数学“活动式”教学素材的开发

在选取初中数学“活动式”教学素材时,应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素材选择时,除可从学生日常生活中选择素材之外,更多的是对学生较为感兴趣的素材进行调整、改编及整合。要想选择较好的教学素材,数学教师需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掌握较多的活动课程原材料。所以,要更好地开展初中数学“活动式”教学,数学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文化底蕴,结合生活实践,收集学生兴趣度较高的素材,随后再以数学活动课程为依据,从中提炼具有趣味、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数学趣味活动或游戏,并将其作为数学“活动式”教学的材料。

例如,在八年级下册初中数学活动课堂的“中点四边形”中,数学教师可引入这样一段话:“学校要在教学楼前选择一块正方形的空地种植四种不同的花,要求这四种花种植面积相同。如果学校要将这个任务分配给你,那么该如何利用四边形的相关知识来进行面积分割,并且哪一种分割方法最美观、实用?”于是,学生热情高涨、畅所欲言,纷纷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他们不仅在课堂上反复要稿纸进行测算、绘图、推演,利用课间去操场上实地考察,而且还从经济、美学角度对几种方案进行比较,评比最佳方案。采取这种课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不仅能有效保障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同学之间的探究、合作,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热情,集思广益,获得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教学的合理转变

第一,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的变化。在初中数学“活动式”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要结合数学活动课程的特点来制定。具体来讲,对于不同年级,数学“活动式”教学课程的目标也存在一定不同:在认知方面,则主要指导学生学会自主性;而在内心情感方面,则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合作、敢于质疑,并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以七年级下册中第六章的活动1为例,该活动要求学生能够自行制作一个表面积为12cm2的正方体纸盒,数学教师可利用这次活动教学来实现两个目标,其一就是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其二就是为学生今后学习“几何体平面展开图”打下良好基础。因此,教师可提前对学生进行分组,并要求每个小组都要提前备好活动工具,包括一把剪刀、一瓶胶水和多张卡纸。课堂中,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正方体的棱长、单面面积是多少,并指导学生动手制作作品。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独立思考,不仅检验了所学的知识,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而且促进了数学思维的发展,在实践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第二,教学管理方式的变化。初中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式”教学课堂时,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引导者也是参与者,教师要参与课堂活动的全部过程,并着重留心学生在活动中会采用哪种方式来完成课堂任务。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为学生发挥个性提供充足的空间和时间,放手给学生去探究与实践,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创造力。在面对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时,数学教师要“因材施教”,抓住学生的性格特点,制定对应的活动教学方案;而在面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时,数学教师要分别做不同方向的引导。如对于数学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数学教师可引导其在活动教学课程中锻炼自身创新意识;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来讲,数学教师应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管理方面上。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对活动节奏控制得当,避免过早地将活动结果告诉学生,打消学生的活动积极性,而应该在学生的活动方式上进行合理指导。如果有学生提前发现了结论,教师应向其提出难度更高的问题。

第三,对学生评价方式的变化。在数学“活动式”教学课程中,数学教师应及时更新“活动式”课程价值观念,转变评价功能,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初中数学“活动式”课程的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造和创新能力、学习的毅力等。评价方式则主要包括反馈性评价以及反思性评价等。

三、数学“活动式”教学课程的情境构建以及作业设计

在数学“活动式”教学课程中,数学教师无需再利用“情境创设”来进行新课程、新内容的导入。在“活动式”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学的核心发生了转移,知识的传授方式也发生了转变,再加上数学教学内容中,并不是所有内容都可以借助“情境创设”来进行导入,部分内容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游戏、活动性质,这时数学教师就可在活动课堂中构建教学情景,以此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平面镶嵌”时,数学教师可首先在课堂上提问学生:同学们有没有注意过学校广场是用哪一类、哪种形状的石材铺设的?我们常见的地面铺设是正方形地砖,少数是长方形的(地板一般是长方形),甚至有六边形等富有艺术性形状的地砖。我们又应该如何计算铺设面积与使用地砖的数量呢?其次,在布置活动课作业时,数学教师还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具体与抽象相结合原则、多样化原则、选择性原则以及激发学生兴趣原则。另外,关于活动课作业的形式,数学教师也可采用多样化形式,如总结型作业、实践型作业或者综合型作业等。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在开展“活动式”教学模式时,数学教师应及时转变自身教育理念,以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积极收集学生兴趣度较高的生活素材融入活动课中,并合理转变数学活动课教学过程和目标,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创造性的基础上,多样化地设计活动课作业,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推动学生独立思考以及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1]贾婷婷.初中数学课堂“探究活动”问题与对策浅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7(11):153.

[2]林春平. 初中数学活动课的探究[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02):56-5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