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江苏省响水县第一小学 孙劲松
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管窥
江苏省响水县第一小学 孙劲松
在过去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单纯地借助教材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为了学习成绩的进步只有不断地死记硬背,这不仅造成了课堂气氛的沉重和压抑,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手能力,难以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想要更科学、合理地对学具进行应用,就必须进行学具活动的巧妙设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最终使小学数学课堂更加高效。
要想实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就必须使学生接触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从而长时间处于兴奋、愉悦的状态。实际上,学习热情的本质是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和认识的需求。由于小学生天性爱玩、好动,若教师能够较好地运用学具激发学生兴趣,往往能够大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赋予了学生更多的亲自实践的机会,使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彰显。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尽可能多地制作形式多样的学具并将其应用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分”与“合”这两个概念是指两个较小的数能够合并成一个较大的数,而反过来较大的数也能分成两个较小的数,一年级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会感到十分枯燥、抽象、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可以分给每个学生4张绘有苹果的纸片,并提出“将这4个苹果分成两份,有几种分法”这一问题,让学生与同桌进行讨论。通过短时间的观察和验证,大多数学生都能迅速得出答案,即有“1+3”、“2+2”两种情况,这时学生就能很直观地掌握和理解该部分的知识。此后,教师可以增加苹果纸片的数量,再让学生思考、操作并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之中,学生所接触的并不是枯燥和单调的数字,而是触手可及、实实在在的学具,通过亲自进行“分”、“合”的操作与记录,学生能够产生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既掌握了所学内容,又强化和提升了实践操作能力,对学生智力的开发极有帮助。
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培养是教育的核心环节。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不是将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将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即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还要使学生“会学”。若学生的学习始终离不开教师,其在日后遇到新问题时就会感到束手无策,这对其日后的发展无疑是巨大的制约和限制。教师只有大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充分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使其受益终生。
一般来说,小学生的思维模式主要是形象思维,往往无法在脑海中较好地完成对抽象事物的想象。在学习“旋转与平移”这部分的内容时,需要将直角三角形以锐角顶点为圆心进行90°旋转,由于斜边无法与方格纸的格线重合,学生往往无法迅速理解。基于这一点,教师可预先准备好透明三角板和方格纸,同桌两人一组,一个人旋转,一个人画线,并在绘制完成后对斜边的轨迹进行观察。这时大多数学生就能发现,三角形的斜边实际上也旋转了90°。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并逐步形成在遇到难题时借助身边事物展开思考的好习惯,最终实现学习过程中重、难点的突破。
此外,由于小学生在思考问题时都会有局部化的倾向,很难做到整体、全面,因此在应对一些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时很难找到解题思路。这时,教师就应充分运用学具,帮助学生完成思路的转换和解题方法的寻找。例如,在讲解“求台阶上地毯面积之和”这类问题时,教师首先应使学生明确所求的地毯面积实际上是台阶每一个上表面和前表面的面积之和,此后再引导学生用纸折一折、画一画,从而使学生意识到“虽然台阶有很多面,但只要求出台阶的长度之和与高度之和,再乘上台阶宽度就可以了”。从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具对复杂问题的简单化极有帮助,不仅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还能帮助学生理解问题背后的本质,从而锻炼和强化其自主学习的水平和意识。
新课标指出,小学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实践机会。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必须更加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之间的平衡,改进过去教学模式中学习与日常生活相脱离的弊端,使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只是“纸上谈兵”,真正实现数学课程“来自生活,回归生活”,最终为学生锻炼实践能力、积累生活经验奠定基础。
例如,在学习“圆柱表面积”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板纸进行模型的制作,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学生能够很快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实质,并在以后应对此类问题时能够迅速打开思路。再如,学习“了解人民币”这一部分时,教师可让每个学生自备若干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在进行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设计和开展购物游戏,让学生运用手头的人民币购买不同商品并提出支付、找零方案。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同时实现学生实践精神的强化。
值得注意的是,学具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有很大帮助。由于小学生想象力丰富、表现欲强,因此教师需要设计出更多思考性较强的学具,供学生在探索学习中使用。这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为学生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打下基础。例如,在学习“分数”部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若干个圆形纸片,在将4个圆形分成两份之后,所有学生都能列出 的式子,而这时教师可以再要求学生将1个圆形分成两份,从而通过折叠引入“1/2”的概念。此后还可以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1/4、1/8的表达方式,使学生边折叠、边交流,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知识结构的突破和再次构建,不仅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推动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新的课程标准对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培养需求,教师应在课堂中设计和开展更有利于对学生这一能力进行锻炼的学具活动,使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不仅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可谓一举两得。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学具的合理运用能够帮助学生进行知识体系的塑造,并使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从而可以以后更好地将所学知识用于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