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数学课堂新教学模式之浅析

时间:2024-05-10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蓬壶镇壶东小学 王丽敏

小学数学课堂新教学模式之浅析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蓬壶镇壶东小学王丽敏

新课改以来,学校课堂教学方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传统的“以案定教”“以教定教”,以教师讲授为主,到现在的“以学为本、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因材施教”“导学互动,高效课堂生成”,以学生为主。我们应促进高效课堂新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完善。

以学为本;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因材施教;导学互动;高效课堂

一、以学为本,先学后教

“以学为本”,即是我们现在推崇的“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思考、分析、探究、质疑、实践、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曾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以学为本、自主学习”是自主学习的重要步骤。首先,“先学”是指学生率先自主学习,余文森教授曾说:“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先学立足解决现有发展区问题;协同教育认为:先学后教已成共识的前提下,在课堂活动之前,学生独立准备,搜集资料,发现提出问题带到课堂进一步学习,这谓之‘备学’。”

在我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同伴之间的互学互教效果还是不错的,小组学习中,头脑聪明、思维反应较快的这些同学往往首先掌握了知识点,先学带动后学,由于年龄相近,能够更好地解疑答惑,效果还是挺明显的。但是也发现了,由于年龄、知识经验、阅历的限制,理解问题的水平也有限,获得的知识往往是感性的、模糊的、不系统的,这时就要靠教师加以提炼。与传统教学不一样,“以学为本,先学后教”的自主学习方法是真正地以学生为本,如果使用得恰到好处,对推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智力,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先学后教”的课堂,是开放性的课堂,教师不可能预先设定好学生的问题,对教师对学生的要求都较高,但正是这种开放性的课堂,才具有蓬勃的生命活力。

二、以学定教,因材施教

以学定教,即是指根据学生的情况设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学情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的年段认知水准,学生课前的预习程度,学生对新知的情绪状态等学习主体的基本情况,还包括学生课前的预习程度,学生对新知的情绪状态等基本情况。而“定教”,则是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的合适的教学起点、教学内容以及难易程度。教学的起点不过低或过高,在恰当的起点上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让每一位学生达到最优化的发展。

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发现,其实,“教”也是有讲究的。教什么?怎样教?学生会的不教,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少讲、精讲,只作点拨性的关键的引导。例如,部分学生多年来形成的一些不良学习方法和习惯,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引导。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上,必须坚持因材施教,隐性分层,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发展。学生的个性不同和学情不同,必然带来数学学习上的个别差异。只有承认这种差异,才有可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独特的基础上获得再发展。让不同的人在数学科目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也正是数学课标中提出的一个新的基本理念。基于这一理念,我根据学生的学业基础、数学能力的差异将学生隐性分层,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以学定教,因材施教”,在恰当的起点上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最合适的教学内容,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营造互动、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让每一位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达到最优化的发展。

三、导学互动,高效课堂生成

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导学式教学模式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教学的每个环节和过程都有具体的做法和目的,只要我们认真去理解、把握其教学思想,不要使这种模式程式化、教条化,而能创造性地根据学科特点及课型、学生实际进行教学预设,灵活运用好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并能充分运用好教学资源,课堂上能以“学”定“教”,以“学”定“导”,就一定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例如,通过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如讲数学家的故事,搞一些数学小竞赛、小组合作、作业评比、学生评价等,积极发掘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努力营造一个学数学的良好氛围,让学生体验学数学和做数学的快乐,使学生从思想上逐步扭转对数学的枯燥印象。最后,我利用各种机会,经常给不同层次学生以成就感,让每一位同学都能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功与快乐。

又如,在合作学习中,一般以六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内尽量保证有一两位后进生、两三位中等生和至少一位的优等生。高层学生当组长,是小组学习中的组织者,中低层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高、中、低层学生在一起互相探讨,互相帮助,互相协调,互相合作,共同进步。各组之间互相补充,通过交流使得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信息流通量加大,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也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交流,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学习方式最终大大取得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1]约翰·杜威,彭正梅译.我的教育信条:杜威论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2][美]麦克唐纳,[美]赫什曼.如何打造高效能课堂[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3]曾文婕.课堂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