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数学教学中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以“小数加法和减法”为例

时间:2024-05-10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陶榆萍

小学数学教学中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以“小数加法和减法”为例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陶榆萍

数学课堂教学是学生不断从旧知向新知发展的过程,是预设和生成相互融合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信息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因受思维、知识、经验等多种因素所影响,在探究过程中未必会朝着教师预设的方向前进,甚至可能产生错误。那么,在数学课堂中,如何面对学生的错误,如何根据错误而提前做好预设,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探究活动而优化教师的指导,这些问题需要探讨。同时,基于学生的认知和经验基础,情境的设计也值得探讨。

一、错误:是否一定要展示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错误在所难免,毕竟学生的认知有限,理解能力不高,尤其是在公式、算法的探究中,错误更容易出现。本文所指的错误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计算错误、公式、定律应用错误。不可否认,学生在学习中的错误是一种资源,借助错误教师可对学生做出更好的指导,由“错”而“对”,促进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构建。但教学中也极易出现一种现象,即学生没有出现错误,那此时又该如何处理?

在“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中,借助教材主题图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合作列出了4.75+3.4的算式,接着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应用竖式计算该算式,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都列对了,只有个别学生是计算中出了错误,而没有出现数位对错的问题。出于习惯,还是以板书的形式将末位对齐的错误竖式计算演示了一遍,并精讲了小说加法中如何对齐数位。在这里就引申出一个问题,学生既然没有出错,那是否应该展示错误?

的确,通过正误比较可以让学生理清计算方法,但结合学生知识构建的规律来看,学生最开始接触到的信息对学生的印象才是最为深刻的,进行小数加减法计算教学,最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住算理,之所以习惯性地演示错误的计算,是受预设的干扰,认为学生会出错,于是在教学中也就习惯将预设的部分搬到课堂中。在这里,无论学生是否出错,最为恰当的处理方法是,当学生计算后追问:“为什么这样计算?末尾能不能对齐后相加?”由问题而引导学生讨论而明确算理。

二、预设:是否应完成呈现

由上面的问题也就让人自然想到教学预设,教学预设是备课环节中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的一种假设,或是对学生计算中可能出现现象事先规划好引导方法,不可否认,预设应该全面而细致。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是不是把预设全部呈现出来课堂才算完美呢?

结合“小数加法和减法”来看,在计算小数加法时,算理可能性有两种,一是对齐小数点进行计算,这是正确的计算方法,二是小数末尾对齐后计算,这自然是错误的计算方法。但在预设中必须考虑学生在探究小数加法算理时会有这样的思维。如此,预设也就有如下几种:1.给两个小数填上单位,如“元”或“米”;2.利用计算器计算;3.用学具(方块和小格)来表示小数;4.根据小数基本性质把3.4的末尾添上0;结合教学来看,但教师提出问题后,一部分学生是采用了预设1的方法来解决,一部分学生则是用预设4的方法来解决的,此时教师还有没有必要把其他方法搬到课堂上?

其实这个过程中涉及两个问题,一是知识构建和思维培养的问题,二是预设和生成之间的问题。就知识构建和思维培养而言,知识构建是基础,在教学中,先要注重引导学生构建知识,再谈思维培养的问题。学生掌握了小数加法的算理后,可借助练习、活动等方式而拓展学生的思维,但课堂时间有限,如果硬把每种预设都呈现出来不仅时间不够,甚至也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就预设和生成而言,预设是提前准备,而生成才是最为关键的,教学中要以生成为核心,这样才能有“别样的精彩”。否则,课堂中只关注教师的预设,忽视了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生成,课堂也就容易走入到讲授式的极端中,学生难以成为学习的主体,互动关系难以形成,学生充其量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

三、情境:不可或缺,但也不能滥用

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来分析,很多教师在导入中喜欢创设情境,进入到探究环节后就脱离了情境,情境所起到的只是单纯的导入作用。其实不然,情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情境可带给学生直观感知,这对新知的构建不可缺少;其次,直观的情境可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最后,借助情境还可让学生理解新知,掌握概念、算理、公式等。

在“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中,创设的是购物情境,即以某生买文具而引出小数加法(一共用了多少钱)和减法(谁比谁多多少元)的主题,由此而引导学生列式计算,从而展开对小数加法算理的探究。在具体教学中,学生列出算式后,按上述以问题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那么,在讨论中教师就应结合情境而给予学生点拨,这样才更利于学生对算理的掌握。例如,4.75和3.4分别改为“元”“角”“分”的表示方式,那就是4元7角5分和3元4角,相同单位相加,再拓展到竖式,学生也就理解了为何不能末尾对齐。

在教学中,还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从小数的意义角度来看小数的加法,引导问题如:“4.75是几个一,几个0.1和几个0.01?3.4是几个3,几个0.1?”“在列竖式计算中,相同计数单位的数应该怎么办?”如此追问,学生自然也就理解了小数加法计算中应该对齐小数点进行计算。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错误,应正确对待,要把错误当作一种资源,由错误而启发学生思考,探究知识的内在关系,但也要考虑课堂实际情况,并非一定要把错误展示出来。就预设而言,则要考虑学生在课堂中的探究情况,不能只关注教师的预设而忽视了学生的探究,要在预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探究情况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同时,对于情境,要结合教学需要而选择素材并借助问题来促进师生互动,这样才能让数学教学更加有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