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例谈初中历史唯物史观素养培养

时间:2024-05-10

李传金

【摘 要】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真理。唯物史观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历史教学必须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才能促使学生正确理解历史,正确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统编版教材的编写也是以唯物史观为统领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突出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唯物史观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12-0156-02

一、唯物史观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历史课程的性质和统编版教材对历史教学的要求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是人文学科,具有严密的思想性,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让学生正确理解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增加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国家意识和全球观念,放眼于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

统编版历史教材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结合历史学科特有的德育教育功能,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2]。

(二)适应中高考的形势变化——从2018年南京市的一道中考题说起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七八千年前,稻作和粟作农业分别在我国南北方逐渐推广,原始农业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也能储备粮食了,聚落也有了很大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在殷墟郭家庄160号商代埋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其中礼器40件……礼器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还有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

——中学学科网

材料三:《吕氏春秋》指出:“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迟也。”“公作”是指奴隶集体耕作,“分地”则是指封建制度下的租佃制。反映了奴隶制开始没落,封建制开始形成,两种制定的鲜明对比。

——《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

(2)概括归纳材料二提供的有关信息?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春秋时期耕作方式有何变化?据材料三,这一变化有何历史作用?

(4)綜合上述材料,概括这一时期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

这道题既兼顾了选拔人才的要求,又体现出历史学科的人文性。这道题以历史主干知识为支撑,选取了朴实的情境素材,创设了适度的新情境,有利于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初步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特别是唯物史观素养,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对于解答这道题,如果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较高,他们应该知道春秋时期耕作方式的变化实为生产关系的变化,是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的。本题涉及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走向封建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演变。

二、初中生唯物史观的培养对初中历史教师的要求

下面笔者以统编版七年级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用教材教学,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整体把握历史发展脉络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核心素养落实的场所。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课堂这一主阵地,因此教师应在课堂的高效率上下功夫,要多学多看课程标准,多通读教材,把握教材内容,寻求教研组成员的通力协作配合,精心备课。教师不是教教材,是用教材教学,要多“行走”,多感悟,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丰富自我。首先明确本课涉及的唯物史观素养。

(1)教会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辩证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水平就要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

(3)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才能取得成功,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

(4)英雄人物对历史的发展有强大的推动力,但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指导学生与教材文本“对话”,把教材当成学材,引导学生阅读,培育学科素养

教材的编写是非常严谨的,凝结了专家们的心血和学识,教材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优质资源,具有权威性。教师每节课前要精心设计教学目标,紧紧围绕教学内容,结合学情,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历史情境中;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与教材文本展开“对话”,使学生在“对话”中获取历史信息,了解那个时代的人和事;要紧紧围绕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讲授唯物史观的观点。

(三)将唯物史观素养的培养落实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设置情境,设置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探究的问题

第一目:战国七雄。笔者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栏目,如人物扫描、相关史事、材料研读、问题思考等设计探究问题:如果你是战国时期的人,请谈谈你对当时大规模不断发生的战争最主要的感受是什么?你最渴望的是什么?怎样评价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引导学生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情境谈感受、谈渴望,学会用唯物史观辩证地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明白战争的危害:战争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痛苦不堪,渴望早日结束战争,实现社会和平。同时战争也有积极作用:促进政治改革、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也有利于思想上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第二目:商鞅变法。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将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探究教学内容,激发学习主动性。让学习小组阅读教材内容并搜集相关资料回答问题:①结合课本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明了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②商鞅变法成功的启示。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交流学习心得,明白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促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得以增强,他们必然要变革生产关系,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推动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必然要求生产关系作出相应的调整,来适应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才能取得成功,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三目:造福千秋的都江堰。引导学生理解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区分群众史观和英雄人物推动历史的英雄史观。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发展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因此,作为生产活动主体的人民群众,自然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辉煌的精神财富。没有人民群众创造的物质财富和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英雄人物的伟大设想和抱负就难以实现。历史教师要渗透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指导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学生既明白英雄人物的价值,也明白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价值。笔者向学生说明李冰是都江堰的主持修建者,是英雄,在历史上作出了重大贡献,千百年来受到人民的敬仰。但归根结底,广大劳动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都江堰是劳动人民智慧汗水的结晶和见证,没有广大劳动人民的付出,李冰的宏伟蓝图永远只能在他心中,永远实现不了。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总之,基于唯物史观的初中历史教学,教师要更新观念,提升自己的学科专业素养,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单一,教师应在改进教法和指导学法上下功夫,刻苦學习各种理论知识,丰富学科知识,提高业务能力。这样才能胜任新时代的教育教学,为国家培养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初中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胡振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教学为例[J].文教资料,2019(1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