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问题设计

时间:2024-05-10

温青云

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对数学学习兴趣缺乏的学生,肯定求知欲不强。然而,数学知识的呈现偏偏是抽象具体而且枯燥无味。这时,教师要确保所设计问题的有效性,因势利导,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具体来说,有效问题的设计,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必须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还要掌握好设问梯度,要有实际意义。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在数学实践中,有效问题是一切教学行为的其中之一,需要以教育教学目标为中心。因此,教学设计的有关问题之间要丝丝入扣,针对学生产生疑惑的地方,教师要通过设疑,引导学生主动去猜想、推测,并通过实验、活动去解疑。如在教学《分数化成小数》一课时,笔者先出示 、 、 、 ,等学生用除法化成小数得出结果后,再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问题:能够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是怎样的?不能够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是怎样的?能用除法进行计算吗?有没有规律呢?学生们为了解疑,或自己练习,或与同学合作,以期寻找出规律。笔者顺势让学生查看书本的例题,接着让他们分组辩论,水到渠成地得出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还有在教学《确定位置》时,笔者先出示一张药柜的图片:“在密密麻麻的药柜里,你有什么办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出指定的药品?”通过设疑,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的问题,才算是有效的问题;这样,学生才会不由自主地想方设法去试着解疑,寻求结果。这就要求教师所提的问题,要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进行设计,选择有利于学生接纳且经常碰到的现实问题,为学生主动学习打下基础。

例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笔者先从研究5的特征入手,再到2的特征,然后抛出一个问题:“3的倍数是不是也具有这样的特征呢?”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笔者进而再提出问题:“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要看各位上的数的和?”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最后小组补充。这样的提问,层层深入,有效促进学生的思考。又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多媒体出示3种不同规格的车轮各滚动一周,哪个车轮滚动得长一些?然后演示每个车轮滚动一周的情况,观察3个车轮的直径和周长,让学生发现直径越长的周长越长、直径越短的周长越短的关系。再让学生用绕线法和滚动法测量手中的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知道圆的周长通常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紧接,笔者晃动绳子形成一个圆,并问:“这样的圆形你还能用滚动法和绕绳法来测量它的周长吗?”通知设问,让学生知道“绕线法和滚动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引出找到计算周长的方法的欲望。

掌握好设问梯度

一般来说,学生从认知一个数学概念到接受,是由表及里的渐进式过程。所以,教师进行有效问题的设计,都需要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上进行,不能一蹴而就。如果忽视学生的认识而随性设想问题,则必定严重影响教学效益。

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笔者首先让学生开展“求相同加数的和”的加法运算,接着生生间、师生间进行运算比赛。然后根据比赛结果提出问题:“老师为什么那么快得到结果?”再引申出另外的问题:“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怎样计算更简便?”等学生们意识到用乘法计算更简便后,笔者又对课文例题“2×3”层层设问:算式读作什么?它是什么意思?乘号前面的数叫什么?乘号后面的数又是什么?结果呢?这样逐步深入,有助于保持学生学习的兴奋度。

有效问题的设计要有实际意义

在数学教学中,所设计问题的难易程度,要能让学生在通过自身努力思考分析、合作讨论,并在教师的诱导下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经历解决从较易、较难到概括性问题,这样“跳一跳”就能找到答案的过程,不断推动学生继续深究,如此才具有实际意义。

例如,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笔者先板书一道复习题:24-24÷2=?有些学生的答案是0,有些学生的答案是12,这两种答案都不出此前意料。笔者顺势把以下两个运算过程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展开讨论,看哪种运算正确。有的支持第一种,有的支持第二种。经过讨论后得出结论:出现错误运算结果,原因是学生受到了惯性思维“24-24”的影响,而忽视了关键点的运算顺序,导致运算结果错误。在此基础上,笔者顺势导入:“正确的解答方法是哪个呢?下面通过四则混合运算的学习,自己来探求答案。”从课后作业的反馈来看,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成效。又如,在教学《平均数》时,笔者设计如何当裁判的情境,先出示一幅投圈情境图,问:“你想知道他们投圈的情况吗?”“想。”“我们先来看第一组男女生投圈情况,谁来说说他们的投圈情况?”“3名男生每人6个,4名女生每人5个。”“如果让你当裁判,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投得准一些?如果找一个数表示男生的一般水平,可以用数字几表示?女生呢?”“男生用数字6,女生用数字5,由于6>5,所以男生投圈水平高一些。”这时,笔者紧接着提问:“刚才你们只看一个人的数据就可以知道这组成员的一般水平,那现在第二组只看一个人的成绩就敢断定女生投得准,你们同意吗?为什么?”这样,在对话中层层深入,求平均数不能只看一个人的成绩,而是综合每个人的情况,再计算出平均值。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果,教师所设计的有效课堂提问是关键之一。有效问题的设计,推动了整个课堂教学的运转,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境下,其作用不可低估。

(作者单位:广西浦北县第一小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