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掏心”沟通为教育添彩

时间:2024-05-10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实验小学 贾宪章

一个星期五的下午,刘老师发现队员辛再严没在座位上,就赶紧联系他的家长。没想到,他妈妈在电话里说:“辛再严一向懂事,可您今天却把他的座位调到了最后一排的角落里。他个头又不高……您是对他有成见吗?他现在都不愿意去上学了……”她越说越激动。

按照以往中队排座位时的经验,像辛再严这样的优秀队员是辅导员重点关注、格外照顾的对象,可这次他被安排到“非照顾区域”时难以接受,便以“罢课”的方式表达不满。刘老师静静地听着这位家长的“掏心”吐槽,适时插上几句话,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使得她的情绪慢慢平静下来,也渐渐听明白了刘老师的“掏心回应”——辛再严学习自觉,但性格内向,跟同学相处时缺乏主动性。

这次排座位,刘老师在辛再严周围安排了几个学习成绩突出、热情外向的队员,希望他在学习上能起到辐射带动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他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如果学习氛围不好,就算辛再严坐在最佳的座位上也会受到干扰;相反,教室很安静,队员们互相合作,就算坐在最偏僻的角落,也能在收获友谊的同时拥有良好的学习体验。您觉得哪种安排更好呢?”刘老师反问家长。“是我们误解您的良苦用心,很抱歉!”辛再严的妈妈说。“是我沟通工作做得不够,才产生了这样的误会,需要反省的是我啊……”刘老师回答。

“掏心”沟通就这样为教育增添了美丽的色彩。现实中,有些辅导员因为漠视“掏心”互动,致使教育实践一再呈现“南辕北辙”的窘态,难以还原其应有的育人职能。怎样才能做到“掏心”沟通呢?辅导员不妨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创新亲近模式,唤醒友人感觉

首先,辅导员要摆正“亲近位置”。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辅导员应注意保持“平等感觉”,像对待朋友一样认真对待家长的建议和意见,诚恳提醒他们的失误,及时告诉他们自己的看法,帮助他们优化自己的教育方式,从内心里生发对辅导员的认同感。

其次,辅导员要摆正“亲近心态”。辅导员与家长沟通时,应保持“平常心态”,像朋友一样进行自然探讨,既要认真听取不同的声音,又要清楚阐述自己的想法,以获得对方的理解。真诚的沟通会拉近彼此的距离。

聚焦责任环节,激活聊天状态

一是凸显“聊天时效”。辅导员有责任将自己观察到的队员的细微变化、可能存在的隐患以及出现的问题,在第一时间通过面对面交流、“煲电话粥”、网络联系等方式告诉家长。

二是突出“聊天话题”。辅导员有责任把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在参与中发现的问题、在互动中听到的反常评价等,毫不保留地告诉家长。

明确表明态度,养成提醒习惯

辅导员在和家长沟通交流时,要坚持“正面提醒”,尽可能把问题说清楚、全面、透彻,避免使用模棱两可的描述。无论事情出现在什么场合、什么时间,不仅要详细叙述事件,还要清楚阐明自己的评价,征求家长的意见;不仅要详尽分析各种悄然出现的“坏苗头”,还要讲明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以争取家长的支持;不仅要摆明各种特殊表现,还要说清发展下去的后果,以获得家长的配合……

辅导员只有在育人实践中用心珍视、精心挖掘、细心呵护每一次“沟通契机”“沟通激励”和“沟通话题”,才会准确把握教育过程的脉搏,同步体验教学相长的快乐,及时优化自己的施教轨迹,进而生成最动人的教育景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