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奥地利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曾获得1945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以严谨、博学著称,同时也以挑剔闻名。
泡利对学生要求严格。有一回,泡利的学生写了一篇论文请老师指导。几天后,学生来问泡利的意见,他竟然因为论文有个别地方不够完善,而不顾学生有创新的结论和长时间的努力,直接把论文还给他说:“连错误都够不上。”学生听后伤心地离开了。
泡利不仅对学生这样,对同行、对前辈同样不客气。有一次,意大利物理学家塞格雷做完报告后,和泡利等人一起离开会议室。突然,泡利对塞格雷说:“我从来没有听过像你这么糟糕的报告。”塞格雷自认为报告做得不错,看现场听众的反响也不错,冷不丁受到批评,一时不知道怎么应对,便愣在那儿。谁曾想,事情还没有完。泡利停下脚步,回过头对同行的瑞士物理学家布瑞斯彻说:“如果是你做报告的话,情况会更加糟糕。当然,你上次在苏黎士开幕式上所作的报告除外。”这一句话,让布瑞斯彻脸上也挂不住了。短时间里的两句话,挑剔的泡利就得罪了两个人。
因此,当时西方物理学界流行“泡利效应”的笑话,说的是只要泡利在哪里出现,那儿的人不管做理论推导还是实验操作,就一定会出岔子。可即便这样,人们还是愿意跟泡利在一起,因为他的敏锐和审慎,使他一眼就能发现错误,确实能给学生、同行带来不小的帮助。难怪丹麦物理学家玻尔给了泡利很高的评价,称他是“物理学的良知”。
一般来说,爱挑剔的人追求完美,因此能促使自己或他人进步。从这个角度看,挑剔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但你在挑剔别人之时,必须注意:
第一,挑剔要有理有据。事实胜于雄辩,你的一针见血不能无中生有,要有据可依。
第二,挑剔不应涉及人格等方面。学术上的批评、见解上的否定等,体现的是对真理的追求,不应带有人身侮辱。
第三,挑剔要注意用语和场合。再正确的见解,也要注意用语和场合,这样有利于对方接受,减少尴尬。
班上有名同学的成绩很不错,以前很多同学都会找她请教,可是她教人家之前总会说:“你怎么这么笨?这道题这么简单都做不好。我来告诉你,要这么做……”一段时间后,就再也没人请教她了。对此,你有什么话想对这名同学说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