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赵明月
摘要:互联网+时代下,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方式被应用到课堂上。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要立足于核心素养的角度对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优化调整,指引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保障,下面对此进行分析。
关键词:互联网+;高中语文;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7-057
随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高中语文教学活动较之过去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1],教师需要特别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保障。教师在教学中也需要灵活地应用互联网+手段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从而促进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是学生经过语文学习后,形成的具有语文特性的能力水平[2]。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建构简单来说就是构造合乎逻辑的句子,说出契合相应情境的语句[3]。语言运用主要是引导学生精确地运用汉语语言文字表达自身的想法观点,实现有效交流。
2.思维发展与品质。思维是人通过语言对客观现象进行概括、反应的过程。语文学科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在实践中体验、把握语文规律本就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汉语内部结构涉及的各种信息都比较复杂,而这与思维都有极大的关联。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身心特征、思维特点,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调整,促使学生能实现初级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3.审美鉴赏与创造。语文学科不仅具有相应的工具性特征[4],同时也具备一定的人文特性。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审美素养,指引学生欣赏语文教材中的优秀篇章、好词好句,体会文本的情感内涵,指引学生养成好的审美观念,促进学生健康审美意识的形成,为学生鉴赏美、创造美提供依据。
4.文化传承与理解。教师还需要注意引导学生自觉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健康文化品质。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传承文化的重要课程,教师需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文化品质的培养,让学生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能感悟传统文化的精神品质,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保障。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策略
1.立足互联网+,夯实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上,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最为基础的内容[5]。以往的语文教学过于强调学生基础语言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其他综合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学生的综合成长。在互联网+时代下,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该借助新技术,将语文听说读写等拓展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夯实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促进学生的良好成长。
以语文写作教学为例,以往,教师经常会在课文教学结束后,引导学生开展一些拓展性的写作训练,让学生课后完成,以期指引学生积累语言,强化语感,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语言表达方式。而这种教学方式并不能获得较好的实际效果,一方面,学生在写作中会出现仿写课文的情况;另一方面,高中生本身的学习压力很大,在课后很少有时间完成写作训练;同时,高中语文教师本身的教学任务也比较重,难以有充足的时间对学生的写作情况进行个性化评价,这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写作水平。
互联网+的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这种情况,有助于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提升。如在《荷塘月色》拓展写作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完课文以后,以“月色”为主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拓展文章,同时,让学生通过小视频的方式上传到班级群中。学生为了更好地做好视频,会更加用心地斟酌用词用句,在无形中夯实了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录制的视频,从中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进行评价,并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作品,这对于学生个性化语言的培养有极大帮助。
2.通过互联网+拓展思维发展与品质素养。
在互联网+时代下,高中语文教师还应该灵活应用互联网+手段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6]。互联网本身具有新方法、新见解、新思维,教师要对其进行调整,合理地应用互联网+手段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当代中学生对于新鲜的事物会有自己独特的观点看法,而这种看法确实可以作为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环节。如在《再别康桥》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作者伤离别的情感,指引学生走进“轻轻的”构建的思维区,教师可以录制一段朗诵的视频,在视频中添加色彩对比元素,突出诗人第三次告别剑桥的难舍难分之情。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教师可以用形象的图画进行描述,第一幅是康河的金柳图,第二幅是我国传统的新婚喜庆图,第三幅是新婚之后的离别图,让学生借助形象的图片来体会诗中的离别之情。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情感,又能实现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通过这样的直观引导,既可以更好地发挥出互联网+手段的优势,又能指引学生多角度体会诗歌内容,强化学生的思维发展。
3.融入互联网+,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高中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还需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要借助优秀的文本素材引导学生感受到文字美、语言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保障。事实上,在学生思维培养过程中,必然会渗透审美冲击。如在上例《再别康桥》中,很多学生受作者诗歌语言美、意境美的影响,会认为这首诗歌并没有浓厚的离别感,而这其实是一种审美误读,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这首诗歌的背景不太了解,出现了审美鉴赏误区。依旧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句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借助互联网+手段,呈现三组画面,学生可以将作者与母校的告别和新婚夫妻之间的离别联系到一起,而华丽的“金柳”背后的意象代表着告别审美的悲伤,通过两者的关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打破诗中语言文字干扰,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还需要注意将互联网+融入审美鉴赏中,让学生在阅读、欣赏文字中,与文字的情感内涵、审美融合起来。如在《雨巷》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影视、音乐、朗诵的结合,为学生创造一个孤寂、迷茫、彷徨但不绝望的意境,使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解读文本,实现深层次的审美鉴赏。教师借助互联网+手段将悠长的雨巷、丁香姑娘、我等意象纷纷展现出来,带给学生一次梦幻旅行,最后,又打破梦幻回归到现实,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审美能力会得到显著提升。
4.延伸互联网+,渗透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在实践中,高中语文教师还可以借助互联网+手段,引导学生透过课文体会文化,强化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7]。在语文学科四大素养中,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是最难把控的,其与学生本身的世界观有很大关联,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注意把控好文化的“度”。如在《雷雨(节选)》中,其作为中国现代话剧的高峰,却与中国传统戏剧、西方话剧等要素有极大关联,在中西方文化融合下,人物形象也会更加复杂,学生理解起来会有困难。对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将明暗两面呈现出来,如針对周朴园的形象,教师可以根据原剧重新排列“与侍萍相恋——三年抱俩娃,幸福生活——侍萍出走,娶大小姐——大小姐变疯——周朴园怀念与现状”。通过编排视频将传统文化、西方文化、道德审视、个体形象等展现出来,让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理解其中的文化要素。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要充分发挥出互联网+的优势,借助互联网+手段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可以高效、便捷、有趣地学习语文知识,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玉萍.“互联网+”环境下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及培育[J].考试周刊,2020(41):39-40.
[2]郭煜辉.略论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语用教学的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9(01):78.
[3]高冬梅.“互联网+”背景下如何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J].甘肃教育,2019(01):51.
[4]刘晓琴.“互联网+”背景下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9(19):120.
[5]李祥凤.基于“互联网+教育”的语文教学语文核心素养研究[J].教育观察(下旬),2019(09):118+137.
[6]陈扬.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策略[J].语文天地,2020(10):79-80.
[7]尹红梅.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策略[J].课外语文,2020(04):31.
(作者单位:安徽省利辛高级中学,安徽 利辛23670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