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张慧斌
摘要:体育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内的体育课堂,更应贯穿于家庭和社会。家庭是青少年终身体育的保障,学校是青少年终身体育的基础,而社会是青少年终身体育的延续,三者一体化对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文章首先分析和提出我国当前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及影响的原因,通过完善学校体育锻炼机制、做好家庭引导、社会普及工作等方式,以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提高其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让學生在体育锻炼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体质健康水平。
关键词:家庭;学校;社会;体育教育;三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2-039
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是一种全新的观念,其打破了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界限,将三者协调结合,使其各自的优势发挥到最大,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1]。体育教育贯穿着人生发展的各个阶段,其不仅仅是校园内的活动,还与家庭、社会的诸多方面有着密切的关联,如果将家庭、学校、社会这三个方面在体育教育中的作用结合起来,就能够保证体育教育的统一性、完整性,对促进体育教育事业持续发展、提高青少年整体健康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体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大力推进家庭、学校、社会体育教育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每一种体育形式的优势,让青少年在体育教育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现状分析
对于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青少年在国家可持续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既是国家的希望,也是国家前进的重要驱动力[2]。据相关研究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299名青少年学生中,认为自身体质健康水平一般的占67.2%;认为自身体质健康水平较低的占23,7%;而认为自身体质健康水平较高的仅占9.1%。从这一调查结果中说明,大部分青少年均认为自身健康水平不高。在调查中有学生表示:“目前我正处于高三时期,为了准备高考,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学习文化课,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也有的学生说:“父母一直认为学好文化课是我目前的主要目标,他们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监督我学习,而忽视了我的体质健康。”该项调查也针对了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不高的原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有87.5%的学生认为自身体质健康水平不高的原因是因为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有72.3%的学生认为是因学校缺乏对体育教育的重视而导致;有56.1%的学生认为是因家庭方面的原因而导致;也有10.4%的学生认为是因其他方面的原因而导致。总体来看,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高,看上去是体育教育的问题,实际上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培养中出了问题,在体育锻炼方面,青少年缺的不仅仅是时间、场地,而更缺的是教育、方法、机制等。为了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大力推进体育教育,应建立起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体育教育机制,为广大青少年提供更多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为他们改善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以及促进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家庭、学校、社会体育教育三位一体的具体实施策略
1.学校应完善体育锻炼机制,引导学生全员参与
随着国民体育的不断普及与发展,学校逐渐成为体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校体育主要指的是在学校进行的、以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发展为目的、以适当身体锻炼和卫生保健为主要措施的教育活动。就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发展来看,虽然大部分学校都十分重视体育课程的设置以及体育基础设施的完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体育课程内容较单一、教师和家长过于重视学生的升学率和学习成绩、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等,在种种问题的影响下,不仅使学生的身体活动受到限制,还会逐渐削减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热情,从而影响其自身体质健康水平。学校体育教育本身具有教育性、基础性、强制性的特点,学校教育在稳步发展的同时,也应当向多样化、日常化的方向看齐。多样化也就是体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学校应当适时调整内容形式,让学生真正爱上体育锻炼。例如,当前我国青少年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校园里,对社会中的体育活动了解甚少,针对此情况,学校可以将俱乐部制度引入体育教学中,因为俱乐部制度可以打破原有班级或年级的限制,完全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求,学生更容易接受,在俱乐部中,学生可以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或活动项目。这样的体育教育模式真正实现了学校、社会体育教育一体化,不仅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体育项目以及学到更多的专项技术,还可以使其特长得到充分发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学校体育教育日常化指的是学校体育运动应当是趋于日常的,体育课并非学生唯一的锻炼时机。针对这一点,学校可以组建QQ群或微信群引导家长利用工作之余积极引导和监督学生参与课后体育锻炼,将一些家庭体育锻炼的方法分享给每一位家长,每月定时或不定时将每一位学生的具体体质健康状况反映给家长,这样家长便懂得如何科学地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学校还可以与家庭相互配合设计丰富、有趣的体育教育课程,如滑轮课程、街舞课程、武术课程等,让更多的家庭和学生参与到学校体育教育中。在社会、家庭的支持与配合下,学校体育教育事业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样也会有更多的青少年从中受益,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到学校体育教育中[3]。
2.家庭应做好体育引导工作,配合学生体育锻炼
家庭成员是家庭体育的活动对象,体育活动场所包括家庭居室或家庭周边环境,家庭成员可以根据家庭条件以及自身爱好进行体育活动[4]。家庭体育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是个体身心发育和体育锻炼的起点,同时也是培养习惯和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摇篮。然而,当前大部分家长认为学生应把重心放在文化课的学习上,在家庭教育中,通常只会对学生进行生活技能方面的指导,往往忽略了体育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都认为体育教育是学校的任务。这样的想法明显是片面的,由于家长的不重视,想要真正提升青少年整体体质健康水平仍具有一定的难度。《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强调:学校要合理安排家庭“体育作业”。说明国家已经非常重视家庭体育。家庭、学校、社会在开展体育教育方面各有不同,但却有着共同的目标,即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就当前现状来看,家庭与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仍不够紧密,发展不够协调,这就导致家庭体育的真正作用未能得到良好地发挥。为了充分体现家庭体育的核心功能,一方面需要学校协助提高家长对家庭体育的认识;另一方面需要家庭做好监督与配合工作,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还有一方面则需要社会在促进家庭体育有效开展方面能够发挥出助推的作用,以此实现家庭、学校、社会体育教育三位一体的构建。例如,家长可以与学校相互配合,合理选择网络优秀资源进行体育项目的个性化开发,共同设计一些富有价值、操作简易的活动项目;同时学校帮助家长设计多样的评价主体和富有实效的评价策略,以此保障学生家庭体育锻炼的有效性。家庭体育锻炼应在学生完成学校作业之后进行,锻炼之前做好充分地准备工作,把握好运动量和运动时间,避免学生劳累。通过进行适当的家庭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还有益于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积极意义。从社会层面出发,地方政府可以研制出区域性家庭体育实施方案,鼓励家庭举办多种形式的区域间体育竞赛活动,如亲子篮球竞赛,以此充分调动社会、家庭各方力量,最大程度提高家长与学生参与家庭体育锻炼的热情。
3.社会应做好体育普及工作,改善体育教育资源
在家庭、学校、社会体育教育三位一体的构建过程中,社会体育显然是最为薄弱的环节。在全民健身计劃的推动下,我国社会体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存在社会体育教育体系不够完善、体育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这就使得其在青少年体育锻炼中无法真正起到有效地引导和教育作用。以社区为例,当前各地社区及其周边虽然都覆盖了丰富的体育健身活动器材,但是活动的项目却相对单一。这种情况就导致该社区无法有效地对本社区的青少年进行体育教育,难以满足青少年的体育锻炼需求。针对此情况,社区应积极鼓励本社区内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加入体育指导员志愿者的队伍中,让其组织其他学生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举办一些青少年体育竞赛,同时为了提高竞赛的吸引力,社区可以设置一些奖项,以此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社区体育活动当中。社区也可以与学校结合,将校内外的学、练、赛结合,共同实施体育课程,并鼓励学校体育教师到社区进行体育知识传播。此外,成立社区体育俱乐部方式是开展社会体育的重要方式,社区应根据自身条件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社区体育俱乐部,为社区内的青少年提供多元、便捷、专业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我国发布的《关于促进和规范社会体育俱乐部发展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各级体育部门和单项体育协会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大力支持民办非营利性社会体育俱乐部和面向青少年的社会体育俱乐部发展。故此,如何建设社区体育俱乐部以及如何推进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社区必须要考虑清楚的问题。例如,社区可以结合青少年的实际需求,以武术、篮球、乒乓球、运动舞蹈等体育项目为载体,积极推动社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广泛开展,在俱乐部中,表现优秀的成员将推荐入选社区、学校体育代表队,为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做好体育人才储备。
综上所述,家庭、学校、社会体育教育三位一体有利于激发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也有利于我国全民运动的持续开展,在提升我国青少年整体体质健康水平与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在各负其责的同时也要发挥协同作用,共同合力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体育锻炼机会,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于世波,闫纪红,邰峰.我国学校、家庭和社区体育教育融合模式构建及实现机制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2(2):273-278.
[2]刘全斌.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青少年体育锻炼机制的构建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6(4):94-98.
[3]马德浩.从割裂走向融合 ——论我国学校、社区、家庭体育的协同治理[J].中国体育科技,2020,56(3):46-54.
[4]史瑞苓,杨玉朦,王立宇,等.影响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家庭体育环境因素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35):200-201+203.
(作者单位:甘肃省玉门市第一中学,甘肃 玉门 73520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