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创设问题情境,促进自主建构

时间:2024-05-10

徐琛

摘 要:学生的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和保障。问题驱动学习要求课堂教学活动以问题为线索,立足于问题的解决,通过有层次、有内在逻辑、可扩展、可迁移的问题来贯穿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本文通过实例对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等方面做了较好的诠释。

关键词:情境;问题驱动;自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21-087-2

学生的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和保障,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主线的教学理念为广大教师所接受。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地构建教学平台;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完成物理知识的自主建构。为此,问题驱动学习的开发与运用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一、“问题驱动学习”的特点

问题驱动学习的关键在于问题,问题的设计要求有情境性和体验性,在教学中合理创设问题情境,才能利用问题驱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有效自主建构。

1.“问题”要真实

学生的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驱动学习的核心是“问题”,这个“问题”应该是真实存在的。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问题的设计应紧密联系实际。

2.以问题为载体

将教学内容转化成系列的“问题”是问题驱动学习的特点,教学活动围绕问题而展开,教学的重心放在设置问题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课堂中问题的设计要做到直观生动,具有启发性,既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能刺激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3.“问题”要有顺序

问题的解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堂中的问题应该是有一定程序性、有层次、逐步深化的,问题呈现的顺序应当与学生的思维发展相一致。围绕教学目标,教师选取能启迪学生思维的教学内容设计成问题,依据学生能力水平设计问题的难度和梯度,使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和同学的合作探究、讨论,“跳一跳,够得着”。

二、问题驱动学习的实践应用

《物体的浮与沉》一课是在学习了浮力、重力、二力平衡、力与运动关系的基础上的一节综合课。从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在水中下沉、浮起这一现象出发,要求学生研究如何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使浮着的物体沉下去这一问题,让学生在问题驱动下,探究思考浮力和重力两者的关系,从而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情境导入

播放我国核潜艇下潜的实拍视频,讲述我国核潜艇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出问题:潜水艇如何控制自身上浮和下潜?

课堂活动

活动一 使物体上浮或下沉

1.教师演示:固定在水中间的两个物体,去掉磁铁后,分别上浮、下沉。物体在液体中向上运动至露出水面的过程叫上浮;向下运动,沉下去的过程叫下沉。

设计意图:教师进行演示,学生注意观察,明确物体上浮、下沉的概念。

2.小游戏:将气球、鸡蛋、小瓶子等物体浸没在水中后松手,它们将如何运动?

试一试:使原来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使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沉下去。

议一议:如何改变它的状态,你的方法改变了物体的哪个力?当满足什么条件时,物体会浮起来(或沉下去)?

3.各小组展示改变物体浮沉方法,进行说明,并在黑板上用长短不同的箭头贴片表示物体所受浮力和重力,展示物体状态变化前后两个力的变化。

4.师:通过实验,你发现物体的浮与沉是由什么来决定的?生:由物体受到的浮力与重力决定。师:上浮、下沉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与重力什么关系?生:上浮时:F浮>G物,下沉时:F浮

活动二 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1.师:物体上浮最后会有一部分露出水面,最终静止在水面上,变成漂浮状态。此时浮力和重力的大小是什么关系?理由?

生:漂浮时,F浮>G物。

有同学反对: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时,静止,是平衡状态,所以F浮=G物。

师追问:物体上浮时F浮>G物,漂浮时F浮=G物,哪个力发生了变化?为什么会改变呢?

生:浮力变小了。物体露出水面,V排小了。

老师展示物体上浮动画,帮助学生理解物体浮力变化情况。学生根据动画演示,具体描述物体上浮至漂浮过程中浮力、重力的变化关系。

2.下沉的物体最终沉到烧杯底部,我们称之为沉底。最终沉底的物体,它浮力和重力发生改变了吗?生:不改变。

3.老师展示悬浮在盐水里的鸡蛋。

师:老师在准备实验的时候,遇到了这样的情况,鸡蛋既不上浮也不下沉,就停在水中间了(展示悬浮的鸡蛋)。你能不能帮老师分析一下,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的?

生:鸡蛋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

师:这种情况,我们叫做悬浮,悬浮时F浮=G物。如果我想让这个鸡蛋浮起来,应该怎么办?

生:继续往里面加盐,增大鸡蛋的浮力。

4.归纳总结物体的浮沉条件。

活动三 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应用

1.师:同学们在生物课上有没有学习过,河里的鱼是依靠哪个器官来控制上浮下沉的?(展示鲫鱼图片)

生:鱼鳔。

师: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来分析,它其实是通过改变哪个物理量来控制浮沉的?

生:鱼是通过改变V排,来改变浮力的。

2.师:那么潜水艇是否也是根据这个原理控制上浮下潜的?

部分同学表示肯定,另外部分同学进行思索后表示不同意见。

生:潜水艇为金属外壳,不易改变V排,所以不是根据这个原理控制上浮下潜的。

老师提供潜水艇模型,请学生上台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潜水艇浮沉的原理。学生亲身体验,仔细观察后,分析、表述潜水艇浮沉原理。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书本“生活·物理·社会”潜水艇的浮与沉,交流讨论。

3.学生活动——组装简易浮沉子

师:用力按压瓶子,观察现象。

生:吸管沉下去了!(学生感到十分惊奇)

师:再试一试,仔细观察,吸管为什么会沉下去?

学生再次实验,仔细观察浮沉子。

生:挤压瓶子时,水会进入吸管,吸管的自重增大,当G物>F浮时,吸管下沉。

4.老师演示自制简易孔明灯升空。

学生交流讨论孔明灯升空原理,参考学案提示,小組交流讨论。

评价反馈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完成评价反馈,小组交流,反馈学习情况。

三、反思与感悟

问题驱动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具有相对稳定的流程:创设问题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自主解决或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在具体实施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机械的按照程序进行,而应该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以“解决问题”为抓手开展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解决问题”之中,获取知识。

问题驱动学习应用于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能够承上启下,符合学生当前的认知发展,这样才能设计出真正激发学生思维的驱动学生学习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梅家烨,龚爱华.问题驱动和实验探究落实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以“平抛运动”教学为例[J].物理教学,2020,42(02).

[2]吴志明.递进式问题链的教学设计与应用[J].物理教师,2015,36(01).

(作者单位:太仓市浮桥镇金浪中学,江苏 太仓21540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