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创新教育模式 打造生本高效课堂

时间:2024-05-10

周瑛

摘 要: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设计中蕴含了许多道德教育目标,其中之一是要培養学生在面对现实问题时,有“道德选择、判断、创造能力的主体性道德人格”。但如何才能利用好45分钟的课堂时间实现道德教育呢?笔者通过对《家的意味》一课的反复实践和思考得出:如果能抓住教学内容和道德生活的关联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布置适当的道德“作业”,就可以让道德教育在学生的生活中得到无限的延伸,进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

关键词:道德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实践;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5-116-2

2019年11月22日,在太仓市沙溪实验联盟的研讨活动中,我选取了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家的意味》这一课进行了实践与研究。

本框题是第七课的第一框,内容有讲到家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家”的含、中国人的“家”,明白家庭交往中的家庭文化和相关权利与义务,让学生知道尽孝应在当下。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体味爱、传递爱、孝敬父母和长辈,这是一切美德的生长点。学习有关家庭交往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框题在整个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初中生对于“父母”“家庭”的概念并不陌生,但由于他们正处在半幼稚、半成熟、半依赖、半独立的心理发展阶段,普遍存在责任感不强的情况,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认为在家庭中,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对于在家庭中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而且不懂得珍惜家庭的温暖和亲情。因此,需要通过对家庭温暖和亲情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意识。

基于此,笔者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理解“家”的内涵和功能,知道家对我们成长的重要意义。理解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的义务。

2.提高传承孝文化的能力,增强孝亲敬长的行动力。

3.体会家人对我们的付出,感受家是身心的寄居之所,是心灵的港湾。养成孝亲敬长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家的重要意义,增强孝亲敬长的行动力。

教学难点:增强孝亲敬长的行动力。

下面将活动过程及设计意图呈现如下:

活动一:观视频,说我家

【“家”是什么?】

家是一把大伞,可以为我遮风挡雨;

家是一个枕头,可以让我休息安宁;

家是,可以。

播放视频:家的宣传片。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并思考。学生积极回答

【设计意图】 通过此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家的内涵和功能。教师在导入时力求生动、形象、具体,贴近生活。深入浅出,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家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活动二:齐合作,谈美家

小组合作讨论:谈谈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需要具备哪些因素或条件?请说明理由。(注意请将理由表述清楚。时间5分钟,由一个代表记录在表格上)

学生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展示交流,将成果投影在展示台上并讲解。

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并在幻灯片展示出来。

人组成家庭的基本单位,繁衍后代,代代传承、血脉相连

情感家是心灵的港湾,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房子(物质财富)家是身心的寄居之所,给予我们经济支持,代代传承

家规家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睦、承担责任教育培养人的品德,有利于传承美德,形成良好的家风,赋予家庭文化的底蕴。

概括归纳出家的意义。

同时引出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家庭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涵。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知道家是情感的纽带,心灵的港湾;家的特点是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激发学生的思考、回忆,体会中华文化下“家”的特点;体会中国人对家的情感和家的意味,使学生知道每个人都在家风的熏陶中成长,将好的家风传承下去。

活动三:品漫画,析孝道

向学生出示两幅漫画,一幅画的是爸爸为奶奶洗脚,妈妈帮奶奶梳头,我为妈妈梳头;另一幅画的是一位老奶奶坐在躺椅上,一边看《老年法》文件,一边对儿女说:“以后如果不常回家看看,我就去告你们!”

结合漫画,谈谈为什么要孝亲敬长?

学生观看漫画,并畅谈自己的见解。教师总结观点:从道德与法律两方面的角度谈原因。

(道德)在中国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精神内涵。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法律)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定义务。

【设计意图】 通过漫画生动形象的让学生理解感悟“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活动四:及时孝,尽力孝

小组合作讨论:(时间5分钟,由一个代表记录)

有同学认为:“作为初中生,还没有经济能力,所以还不能孝敬父母,等我长大了,我一定挣好多钱,让父母过上好的生活!”

1.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2.初中学生在孝敬父母和长辈上能做些什么呢?

(学生小组讨论。学生积极发言。)

教师总结:现在VS将来?物质VS精神?从两个方面让学生意识到该如何去尽孝。尽孝在当下。孝敬双亲长辈,关爱家人,不仅仅是长大成人以后的事,从现在开始。用力所能及的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同时出示法律原文《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

【设计意图】 通过对问题的讨论辨析,让学生明白尽孝的一些错误观念,从而培养学生尽孝的意识,从意识上知道该如何尽孝。将尽孝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又该做些什么。

[教学反思]

1.道德教育要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

道德教育不能从学生生活中抽离。这就意味着,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空谈道德教育,不能夸夸其谈地讲大道理,更不能仅通过成绩、行为来片面地对学生进行道德评价。由此,在本课的导入环节,为学生们布置了“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家是什么?写在教材相应位置后交流”这项活动。在后面的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家庭的功能及意义。

学生们先对“家”有自己的认识,再通过组内分享来寻求共鸣、小组间交流等,形成对家庭功能和意义的全面认识。在小组合作探究这几个问题的过程中,我发现虽然个别同学对父母忙于工作忽略自己有怨言,认为家就是吃饭睡觉的地方,但随着小组成员进一步发问和分析,他们的想法也逐渐由“父母工作是为了赚钱”向“赚钱是为了让自己有更好的成长环境”“家还是一个充满亲情温暖的地方”等转变,使学生在探寻家庭功能和意义的同时,更深刻地体会到父母为我们健康成长付出的辛苦,更好地感受家人对我们的爱。

2.道德教育要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联系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是完善思维方式、养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所以,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结合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念。如,在讲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课程中,老師可以引经据典,通过讲述一些爱国事迹,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如:林则徐曾经说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顶着国内外双方面的压力,进行虎门销烟,不仅为国家的财政做出了贡献,还拯救了中国人民日益萎靡的斗志。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体会到古人为国家所付出的心血,进而更加珍惜和热爱自己的祖国。

再如,《大学》中有云:“为人子止于孝!”在儒家思想之中,认为孝是众善之根本,也是众善之发端。其实,孝不仅在儒家之中十分重要,在其它思想领域也十分重要,比如,在佛教的《地藏经》中地藏菩萨就是因为孝敬自己的母亲而成道。所以,我们要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加入传统文化中“孝”的观念,并通过对“孝”的学习,促进学生完成“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的过程,最终使学生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友爱、尊老爱幼、尊师重道的品格。

3.道德教育要创新作业、评价形式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更具有持续的作用。”“只有让学生情感愉悦、心灵解放,才能释放学生生命的潜能,培养自觉自愿的德性行为。”换句话说,道德教育的结果就是要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去做一个“道德”的人。那么,“外化于行”该如何得到检验和保障呢?怎样能使学生接受道德教育后,将其真正使用到生活中去呢?在讲完本节课的最后一部分“尽孝在当下”后,为了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现在就有孝亲敬长的能力、更好地将“孝”落实到行动层面,我在课堂小结之前临时生成了一个教学机智,即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写下能为父母长辈做的力所能及的小事,并在课后去实践,凡是做到的都要在作业本上打钩。一周后,通过作业本与学生交流时,我欣喜地发现学生们都很好地完成了这项作业,有的还写下了被长辈夸奖后的感想。

对《家的意味》这节课的反复尝试让我认识到,课堂时间虽然有限,但如果能抓住教学内容和道德生活的关联点,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恰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相关学科内容以及适当的道德“作业”,就可以让道德教育在学生的生活中得到无限的延伸,进而“培养出面对现实问题有道德选择、判断、创造能力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学生。

(作者单位:太仓市浮桥镇金浪中学,江苏 太仓21540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