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4-05-10

孔令平

摘 要:“区域认知”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四大要素之一,本文从区域特征角度、认知发展角度以及区域发展角度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区域认知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21-012-1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的两个显著特征。高中地理课程总目标,即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个要素,其中,“区域认知”是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那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三个策略。

一、从区域特征角度,构建区域认知结构

心理学认为,了解学生如何在头脑中构建认识,并帮助其建立认知结构是提升学习能力的根本。所谓认知结构,是指将学科知识的内部联系和规律内化在学习者头脑中,形成一定观念的内容和组织。因此,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结构是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1.从区域地理整体性角度,构建区域认知结构

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在学习区域地理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整体性角度,构建区域认知结构。例如,在高中地理必修3(人教版)“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节教学中,教师将“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两个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进行整体性分析,并尝试让学生画出两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的思维导图,提升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从区域地理差异性角度,构建区域认知结构

区域差异比较分析是掌握区域特征和区域发展而普遍采取的一种教学方法。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着地理事物异同,通过逐项比较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准确掌握各区域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例如高中地理必修3(人教版)“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节,选取了两个等级和尺度大体相当的区域——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来分析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下的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区域地理特征,既要从自然地理即地理位置、气候、土地、矿产资源等方面,又要从人文地理即农业、工业、商业和贸易等方面进行。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区域差异的分析和比较,从而加深学生的区域认知。

3.从区域地理开放性角度,构建区域认知结构

区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它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区域开放性的表现。区域的差异性和开放性决定了区域联系的必要性,必须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教材中关于区域联系的内容较多,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一带一路建设”等。在教学中要运用区域联系的观点,帮助学生构建分析区域联系的认知结构,从而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一节教学中,首先要分析我国西部和东部地区的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的差异,进而分析西气东输的目的和意义;在教学中可以补充“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材料,从而提高学生对我国区域联系的认知。

二、从认知发展角度,进行区域认知的学习进阶构建

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学业质量水平分为四级,一是简单认识和描述区域;二是分析区域、解释区域开发利用方面的决策和得失;三是运用合理证据评价区域;四是对区域做出全面评价以及做出决策或改进意见,体现了学习进阶的思维过程。

例如,在高中地理地理必修3(人教版)第二章《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情境,复习回顾,达成“区域描述”;接着优化情境,层层递进,培养“区域理解”;最后带入情境,迁移应用,进行“区域决策”。

三、从区域发展角度,科学对待和处理教材

在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今天,教材内容经常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既不能脱离教材,也不能一成不变照搬教材,而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和处理教材。例如:高中地理必修2(人教版)《人口数量的变化》一节,教材阐述:“我国的人口问题是人口增长过快,环境和经济受到的压力很大,必须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然而,目前我国的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已经发生了变化:我国人口在数量增长较快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同时,我们必须还要看到,低生育率、人口老龄化正在使劳动年龄人口逐年减少。为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我国从调整生育政策入手,2016年起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另一方面,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受观念改变、育儿成本上升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也在下降。因此,教师应该对教材有关人口的内容进行修改或删除。

总之,区域性是地理学科最主要的特性,学生只有在把握不同区域特征的基础上,才能對该区域有更深入的了解。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具体掌握区域知识,了解划分依据;学会判定区域,掌握区域特征;提高全面认知,分析区域问题等三方面入手,逐步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的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王民.“区域认知”水平划分标准与案例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15).

[3]冯霞.高中地理教学中区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研究.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03).

(作者单位:南京临江高级中学,江苏 南京21000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