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钱建伟
摘 要: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基于学科特点,笔者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适时适当地融入环境教育,这样既能达成教学目标,又能提升学生“社会责任”素养。本文提出了树立具体目标,系统设计;优化教材内容,精准发力;丰富教学策略,提升实践等三个途径,从细从实开展好环境教育。
关键词:环境教育;核心素养;社会责任;高中生物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23-017-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成为人类的重大课题。因此,教师应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让学生了解环境现状,强化环保使命感,加强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将环保意识真正落实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
一、环境教育的概念
环境教育是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教育理论、方法、手段与内容的总称。其中包括社会环境教育、在职环境教育和学校环境教育三个方面。其目的是借助教育的手段,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使整个社会对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有一个新的、正确的理解和态度;使人们了解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激发人们关心环境,爱护环境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增强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责任感和迫切感。
二、“环境教育”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是指个人或组织对整个社会发展需要承担的责任,其中,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生态意识,参与环境保护实践,是“社会责任”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课堂中融入生态环境教育,通过关心、支持、践行生态环境保护,可以使学生达成较强的生态意识,自觉履行绿色社会责任,提高核心素养,为成为合格公民打下坚实基础。
三、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机渗透环境教育
1.树立具体目标,系统设计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根据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及其划分的水平,可将环境教育的目标细化为三个水平的质量目标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实施途径。
1形成热爱生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本观念、认同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了解并关注社会热点中的环境问题,学习生态学相关知识,熟悉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恶劣事件。
2形成热爱生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本观念,初步形成保护环境意识,参与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行动。能根据生物学知识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研究某种环境因素对细胞、个体、种群等产生的影响。积极参与学校、社区开展的相关环境保护活动。自觉维护校园、社区等环境。
3形成珍爱生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养成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行为习惯,积极参与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行动,并提出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一些建议。深入学校、社区、农村等场所开展实践调查、环保宣讲等活动,撰写调查报告,结合本地情况提出适当的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及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2.丰富教学策略,提升实践
(1)在合作学习中形成基本观念。
在《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一节中,各小组学生在课前查找某一个典型性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案例,包括形成原因,近年发展,危害及应对措施。在课堂上各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其它小組可以提出问题及建议。让表达促进学习,让倾听润泽课堂。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由于人类的活动使全球多样性锐减,许多生态系统遭到了干扰与破坏,人类必须充分认识到问题,积极行动,保护生态环境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后续在此基础上,各小组完成相关科学小论文或设计环境保护宣传语。
(2)在科学探究中掌握科学方法。
如环境因素会影响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和死亡等生命进程。教师通过情境设疑:高原地区的人群皮肤明显较平原地区同类人群衰老明显。学生尝试提出问题:高原地区紫外线强烈会导致细胞衰老吗?在尝试做出假设后,学生设计实验,以紫外线的强度为自变量,观察细胞中黑色素量的变化。受条件限制,实验开展有一定难度,但教师可以通过查找论文,供学生学习与对照。最后,学生得出结论并进行下一步探究。在教学中,类似的探究设计还有:某种有害元素(如汞、镉等)、有害化合物(如SO2、汽车尾气等)对细胞生长的影响,外源激素对个体发育的影响。通过具体的案例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生态意识的形成,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
(3)在社会实践中勇挑社会责任。
所谓学以致用,生物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观察、实验、调查和搜集资料等活动,特别是了解当地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活动,引导学生应用有关生物学知识分析与解决实践中问题的能力,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基于生物课堂,展开以生态学知识及环境保护知识为基础的头脑风暴。以班级为单位,结合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植树节等主题纪念日开展形式新颖、紧贴地气的生态环境主题活动,做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和宣传者。
带领学生走进基层社区,以自制的卡片或宣传册为依托,开展生动灵活的环境教育,宣传生态文明理念,以小手牵大手,教育引导居民自觉选择简约适度、低碳环保的绿色生活方式,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总之,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下,开展环境教育已成为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树立具体目标、优化教材内容、丰富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生态意识,提升“社会责任”素养。
(作者单位: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江苏 南通22600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