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用好新教材,上好德育课

时间:2024-05-10

李春景

摘 要:《道德与法治》国家统编教材在全国推行了,如何用好新教材上好德育课呢?一是将教材活动“班本化”,二是教学方式要从灌输说教转向探究实践,三是注意将道德与法治课与其他学科、其他活动相整合。

关键词:教材活动“班本化”;探究实践;学科整合;活动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9)16-030-2

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各门学科都要围绕这个目标展开教学。尤其是道德与法治这门课,在立德树人当中担负着特别重要的任务。2019年秋季,小学道德与法治国家统编教材将在全国全面推行,为了帮助广大教师更深入地理解教材,把握正确的教学方法,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用好新教材,上好德育课。

一、将教材“班本化”

什么是教材的“班本化”?通俗地说,就是同样一节课,在不同的班级,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鲁洁教授一再强调:面对道德与法治“一纲一本”的现实,教师一定要树立依据班级对教材进行转化的观念。教材的“班本化”就是要求老师根据自己班学生的实际和需要,对教材中的学习活动进行合理的转化、改造或补充,甚至是重新设计。

比如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我不拖拉的》,教材第10页用两幅图出示了一年级小学生存在的两种拖拉现象,第一幅图是小朋友吃饭的时候,爸爸妈妈叫他吃饭,他老是说“等一下”;第二幅图是收作业的时候,别的小朋友都完成了,一个小朋友却说“我还没做完”。教材出示了这两幅图,是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只要引导学生分析这两种拖拉行为就可以了吗?不是。教材出示这两幅的图意在于告诉我们,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身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拖拉现象,我们应该引导孩子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哪些拖拉现象。合理的做法是上这节课之前,任课老师要向这个班的班主任、其他任课老师以及家长做一下调查,了解这个班的学生存在的主要的拖拉现象是什么;也让每位同学反思一下自己最拖拉的事情是什么。比如说我们学校105班周老师的班里,通过调查发现孩子们最拖拉的是每天中午的练字和晚上的读书迟迟不能进入状态;而106班陈老师的班里,学生最拖拉的是打扫教室卫生和整理学习用品,常常因为这个耽误正常上课。那么在上这一课时,这两位老师就应该根据自己班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学习重点。105班的周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重点讨论怎样才能在吃了午饭和晚饭后快速进入练字和读书的状态;106班的陈老师应该重点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快速的打扫卫生和整理学习用品,并教会学生快速打扫和整理的方法。这样根据自己班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两个班的学生就都能改变拖拉的坏习惯了。

教材的“班本化”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只有做到“班本化”,教学才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二、教学方式要从灌输说教转向探究实践

我们经常抱怨我们孩子们说得好做不到。譬如感恩,每个人都知道什么叫感恩,也都认同心怀感恩很重要,但能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做到感恩的人却不多。是什么原因使得我们的孩子普遍地说到做不到呢?原因固然很多,但大家想一想,这与我们传统的德育模式是不是有关系呢?

回想我们传统的德育课模式,就拿“感恩”来说吧。上课伊始老师会告诉学生什么叫感恩;然后列举典型的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证明感恩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为什么要感恩;进而举例子,像毛泽东主席请他的老师参加开国大典,让学生明白怎样感恩;最后快下课时老师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学生们纷纷表要做个心怀感恩的人,甚至把学习心得写在卡片上,贴到黑板上。老师看了很欣慰,就心满意足地下课了。然而这节课的效果怎么样呢?我们都知道,感恩是一种品质,感恩也是一种能力,是需要不断地实践才能拥有的。但是仔细审视一下这节德育课,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灌输式或者叫说教式德育课,这节课上学生只是在被动的接受中完成了对感恩的认知和理解,最后仅仅产生了对感恩的向往,并没有在实践中形成感恩的品质和能力。

可能有老师会说,课堂上短短的40分钟,怎么会让学生实践?其实这不是时间的问题,是我们老师的理念的问题,如果我们重视实践,我们总会有时间让学生实践的。比如我们让学生每天上学放学走到校门口时跟门卫爷爷打招呼问好,每天遇到校园里的清洁阿姨时向他们说声“谢谢”,以此培养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的感恩之情;我们让学生每天自己收拾卧室、自己洗衣服,自己按时做作业,以此培养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我们让学生每天认真听讲、认真写字、认真改正作业中的错误,以此培养学生对老师的感恩之情。

可以说,传统的德育只关注了学生的“知”,却没有关注到学生的“行”。这就难怪我们的学生知行不统一、言行不一致了。

德育课要想取得实效,真正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必须从灌输转向探究,从说教转向实践。我们这套将要在全国全面推开的国家统编《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它的编写已经实现了这样的转变。它不再有现成的结论,它取消了严密的定义,它删除了大段的文字说教。他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来自现实生活的图片,提出了一个个发人深思的问题,提供了可供学生们参考的探索研究的方法……嚴格地说,它不是“教材”,而是“学材”。有的老师不明白教材的这种转变,打开新教材不免惊叹:这书上除了画就是照片,根本没有几个字,这叫我咋讲啊?对,新教材就是不让老师讲,不让老师唱独角戏,它给我们老师的角色定位就是“助学”。我们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将教材中的话题与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激发学生从自身的实际状况出发进行探究实践。

比如三年级道德与法治《走近我们的老师》一课,我们老师不要一遍遍去跟学生表白老师如何如何劳累、如何如何无私、如何如何热爱教育事业,我们可以让“学生实践活动”代替“教师说教”。例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老师的一天”调查访问活动,让学生当小记者采访自己的班主任、任课老师或者校长、教导主任等,了解他们每天工作几个小时,除了上课、批作业还要做哪些工作,最辛苦、最担心、最高兴的事分别是什么。还可以让学生体验一下班主任的工作,像统计全班学生的家庭住址、家长电话、身份证号码、学籍号等,就这样让学生自己在亲眼看、亲耳听、亲手做中感受老师工作中的苦与乐。相信通过这样的调查访问和实践体验活动,学生们会更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辛苦和对学生的无私奉献,就会真心地感恩老师、尊重老师。

三、将道德与法治课与其他学科、其他活动相整合

针对道德与法制课的教学,南京师范大学德育研究所的章乐博士曾提出“注重德育教学与学校整体德育活动的融合”的建议。这个建议的确非常好议,我就深有体会。我一直从事着语文和道德与法治教学,又连续十三年担任五年级班主任和中队辅导员,经常将道德与法制课与语文课以及班队活动整合起来开展德育活动,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我们开展的课堂内的德育体验活动有“我为泰山黄河写赞歌”、“我爱祖国演唱会”、“给台湾小朋友写封信”、“开发黄土高原金点子”、“领略雪域风情”等。

譬如“我为泰山黄河写赞歌”活动,是将德育课与语文课结合了起来。在孩子们将自己对泰山黄河的赞美之情变成优美的文字、变成朗朗的诗歌时,每个人心中对祖国山河的那份爱是热烈而真挚的。我教五年级12年了,每一年学到《一山一水一圣人》这一单元我都会组织这个活动,每一次看着孩子们认真地写、深情地朗读的时候,我觉得孩子们就像一个个爱国小诗人。我常常想:我们希望孩子们爱国,希望孩子们热爱诗歌,这一个小小活动不就做到了吗?

再如“穿藏袍,做糌粑”活动,是将德育课与舞蹈课和劳技课整合了起来。为了让学生体验一下藏族服装和藏族舞蹈,我们向村里跳广场舞的大妈借来了舞蹈表演用的藏裙,还租了若干顶藏族帽子。班里所有女生都穿上了藏裙,在舞蹈老师的指导下,在舞蹈室里跳起了藏族的锅庄舞,所有男生都戴上了藏族帽子,每个人高兴地不得了。为了让学生体验一下做糌粑,我到超市里买来了青稞豌豆面,又买了10斤青稞酒,在劳技课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一起在课堂上亲手做出了糌粑,吃得津津有味。就这样,道德与法治课与舞蹈课、劳技课整合起来,孩子们穿藏服、跳藏舞、吃糌粑,深深地感受到了藏族风情。此外这个活动还和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因为这个活动完成后,当天晚上学生们一定会针对“穿藏袍、做糌粑”写日记。学生们的日记写得都非常好,有的写“我想去西藏”,有的写“最炫藏族风”、还有的写“假如我是藏族人那一定也不错”。孩子们在日记中不但具体生动地记录了活动过程,还透露出对藏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日记不只是写了,到了第二天的语文课,我们还会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组内交流完了再挑选出优秀日记全班一起欣赏。大家看,这次德育活动不也是一次很好的作文训练吗?

课外的调查访问、实践体验类活动我们开展得更多,基本上都是与少先队活动整合在一起的。例如“喜看家乡新变化”、“家乡的河流和湖湾”、“参观花官名企业”、“花官名胜古迹”旅游活动等。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活动都是充分利用了我们当地的环境和资源,既有特色又有效果,还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例如“登临柏寝台”活动。柏寝台在广饶县花官镇大桓村,距离我们学校约二十里路,它是齐桓公的行宫,距今约2600年,是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游柏寝台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历史文化,增进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这不但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德育活动,也是一个很好的少先队活动。所以每年我都和学校少先队的工作人员联合组织这个活动。当孩子们满头大汗爬到那高高的台子上面时,他们会被柏寝台今日的开阔辽远所震惊。他们会激动地高声呼喊,会迎着风快速跑,甚至会趴地上亲吻脚下柏寝台那神奇的土壤。我想在那一刻,孩子们的心中会充满对历史的崇拜、对家乡的热爱。

再如我们开展的“花官名企业”参观访问活动,包括“参观华誉集团的肉食鸡养殖、肉产品加工流水线”、“鹤园集团盒装奶生产全过程”、“荣丰集团金针菇车间培植”等。在华誉集团肉产品加工流水线上,学生们第一次看到一只完好的活鸡如何在一两分钟内就被分割成鸡翅鸡腿等十几部分,非常震撼工厂流水线生产的高效率;在鹤园乳业奶产品加工车间,学生们参观了盒装奶的自动化生产全过程,从消毒、灌装,到包装、成品,整个过程全自动化,工人只需照看电脑和仪表,学生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通过“花官名企业”参观访问活动,孩子们不但了解了家乡的特色企业,还感受到了家乡工业经济的蓬勃发展,许多同学当时就立下了志愿,长大了要当企业家,带领家乡人民工业致富,这些不正是我们道德与法治课所追求的德育目標吗?

我们的许多德育实践活动还被东营市少工委当作农村少先队活动的样板,有的还刊登在了《山东少先队》杂志上。比如“喜看家乡新变化”系列调查活动、“感恩父母”系列活动、丰富多彩的节日庆祝活动、快乐无限的野外活动等。

大家从这些活动当中,感受到道德与法治与其他学科、与班队课互相融合、相得益彰的妙处了吗?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最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课,她倾尽全力为学生的完美人格和幸福生活奠基,她是孩子们最需要的,也是最有温度和最具魅力的,希望她能成为我们老师和孩子们最喜欢的一门课。

[参考文献]

[1]鲁洁.教师用书:引领教师完成由教材到教学的转化[N]. 2017-08-04.

[2]章乐.引导儿童生活的建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对教学的引领[J].中国教育学刊, 2018,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