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例谈生本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

时间:2024-05-10

柏黎平

摘要:生本理念是近年关于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本文结合笔者的生本教学实践,以几个《全等三角形复习》课堂教学案例为例,对生本理念下的数学课前导学、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等过程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生本理念;数学课堂;课堂展示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5-033-2

时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要相信每位学生的潜能,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的学习,不要多干预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全面依靠学生的学习能力去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令人耳目一新,经过这几年的数学课堂教学尝试,笔者也有一些想法,下面就结合自己所上的一节课《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复习》为例,来谈一谈自己对生本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理解和改进。

一、作业前置,课前合作,准备充分

“作业前置、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方式,现已成为教学课改中的一种时尚,这在生本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也显得尤为重要。

前置作业设计,尽量选择让学生在课堂交流中能展示、好展示、容易引起思维冲突,便于学生课堂交流讨论的问题,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得出对本课知识点的复习。例如在第1个问题设计时考虑到要体现本课《全等三角形》的基础知识设置了如下一道问题:

如图,△ABC与△A′B′C′,根据全等三角形判定要求至少有一边相等,现给出一个条件:BC=B′C′,请再适当添加两个条件,使△ABC≌△A′B′C′,并写出证明过程。

数学课堂中开放式的问题最容易引起学生思维上的激烈争论,在互相交流争论中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收获。本题虽然是基础题,但由于其开放性,学生可在两边三角五对元素中添加多种条件,有的正确,有的是错误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之间的大讨论,在争论中既复习了五种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当有学生误用“SSA”时又可以借学生之口指出错误原因。这样的问题既有利于课堂生生互动的开展,又能让教学目的达成,是很有效的问题设计。

另外,每课的前置作业,都要求课前学生先独立完成内容,然后先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解决。生本课堂对小组建设要求很高,每个小组的组员都要有事可做,各司其责促使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由组长带领,负责课前前置作业完成与交流、课堂展示活动的组内工作安排。在课前组内交流中,力求前置的基础问题部分还是都要解决,要准备好组内任何成员课堂接受其他各组“高手”的质询,以检查其课前掌握程度。

二、课堂展示,学生主讲,互动提高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讲人。先由抽签决定主讲小组,再由小组确定上台交流展示的同学(学习能力基础较强的组内前两位学生一般不允许做主讲,只能做助手)。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其他各组同学注意倾听思考,允许不经同意站起发表自家的意见和见解(但要注意站起的时机,不随意打断主讲人的发言,用语要注意文明)。请看几个课堂情景实例:

实例1如图,Rt△ABC中,∠C=90°,∠ABC的平分线BD交AC于D,若CD=3cm,则点D到AB的距离DE是。

主讲同学虽然基础不够好,但已能通过△DEB≌△DCB,从而得到DE=DC=3cm,过程完全正确。但还是有同学质疑,一位学生立刻站起要求其说出本题怎么想到的;另一位学生提出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更快;接下来还有一位总结出“角平分线性质其实也是由全等证明而来的”才使得讨论结束。

当主讲同学不足时,同学们要求该生展示其过程性的思维,既考验了后进生对基础题的掌握程度,又促进该生对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特别是最后一位同学的发言,甚至抢走了老师的总结性发言,让老师无话可说还要“偷着乐”呢。

这样,课堂中就会出现学生间互相交流、纠错、质疑、不同方法展示等生生互动方式,让课堂充满着思辨,参与的同学也觉得自己的才能得到展示,会乐在其中,激发出更大的学习兴趣。

实例2如图,在△ABC中,AB=AC,BD=CE,BE、CD交于点O,则图中共有对全等三角形。

课前组内讨论过,小组安排基础薄弱但动的同学展示讲解。

主讲:三对;

生1站起:对的,是哪3对?主講依次列出三对。

生1:这三对三角形都能证明吗?就随便找一对△BOD和△COE全等吧!(其实他们组课前早就安排好了,故意挑选最不好证明的,还说“随便”考验主讲)

主讲:因为BD=CE,∠BOD=∠COE,OB=OD三个条件;

生1:错了,你使用了“SSA”,不可以证三角形全等的;

生2站起补充:条件OB=OC也不对啊?已知条件里面没有的啊!

主讲:……?(此时,主讲组组长马上过来圆场了)

组长:先证明△ABE≌△ACD,可得∠DBO=∠ECO,再加上BD=CE,∠BOD=∠COE就可以用“ASA”(下面有学生3纠正“AAS”),而OB=OC也就可以得到了。

学生4(基础较好的)总结:我认为,三个三对三角形的全等应该是有先后顺序,最好证明的是“SAS”证△BCD≌△CBE,然后可以多种方法证另外两对三角形全等,除了“HL”之外都可以用上的。

一个小问题,当主讲同学有不足、错误或漏洞时,经过同学们的课堂质疑、纠错、总结可以研究得如此丰满透彻,真是意想不到的效果啊。经这样的参与探讨,相信参与的所有学生会是很有收获的。

实例3如图,三角形纸片ABC中,∠A=75°,∠B=55°,将纸片的一角折叠,使点C落在△ABC内,若∠1=20°,求∠2的度数。

上来主讲的小组展示了一种很常规的方法:由∠A和∠B求得∠C=50°进而∠CDE+∠CED=130°,再由翻折的对应角相等,考虑∠1+∠2为两平角减去四个角的度数260°,从而得出∠1+∠2=100°,所以∠2=80°。应该说很好的思维,但下面涌现出多种不同的方法:有的方法基本相同,把两平角换成了四边形内角和;有的特殊化到DE∥AB(虽经讨论其错误,但敢于发表自己见解值得鼓励);还有一个学生更漂亮,由∠1度数,求出∠C′DE=∠CDE=80°,再求得∠CED=50°,于是可得∠2=80°。

在课堂展示一个问题时,当下面学生还有更多好方法,更多优化思维时,要鼓励其进行展示,让更多同学在思维激辩和启示中共同提升,最后一种方法对于没想到这种思维方式的同学来说,是何等有冲击力啊。

在以上的课堂实例中,教师虽很少出现,但教师是也是重要的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自己去学、去做、去体验;让他们敢想,敢做,敢闯,敢质疑,敢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出新思想与新方法;必要时,还要给予学生支持、鼓励和恰到好处的引导。关键是用尽一切办法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多飞一会,从拉动学生的“纤夫”转变成生命的“牧者”。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郭思乐.听教育的春天:郭思乐生本教育思想随笔[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