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巧用生成资源构建灵动课堂

时间:2024-05-10

许蓉蓉

摘要:生成资源是在动态中形成的,它能够将原有的知识资源转化为课程因素的来源,最终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数学课程新标准指出,在实施课堂教学模式时,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中一切能利用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适应生成性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构建灵动式数学课堂。本文从四个方面简析了生成资源的巧妙利用,以期促进灵动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生成资源;小学数学;灵动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5-051-2

生成资源是有生命力的,是在教学动态进行的过程中生成的,它既没有经过预先计划,也没有先前设定,同样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也是如此。在此,笔者就自身观察和感悟与大家分享一些生成资源的理念,希望对大家今后的学习有些许帮助。

一、因势利导,深度探究

因势利导是指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向有利于实现目的的方向加以引导。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授课手段和数学思想,教师利用学生先前已有的学习资源和潜在的生活家庭资源,引导学生的课堂思维,引出本节课程的授课内容,让学生进行深度研究。

例如,教师在教授五年级上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首先回忆了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知识。接下来,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根据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法则,大家能推出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吗。

生1:我认为小数的运算原则和整数相同,只要将数字靠右边对齐,就可以进行加减运算了。

师:好,这是你的想法,等会我们来一起验证。还有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吗?

生2:计算小数的加、减法时,要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与横线上小数一致的位置)点上小数点。(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通过上述学生与教师的交流过程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堂授课时并没有直接讲明本节课的内容,而是让学生通过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即已有的生成资源,引导出本节课的讲授内容。这样的授课方式有助于学生切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关联性和引导性,有助于构建灵动式课堂。

二、交错为宝,理解本质

交错为宝是指利用错误,从而引出正确答案,理解本质的过程。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巧用学生提出的错误观点,对症下药,帮助他们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并对错误的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和验证,进而取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课堂效果。

例如,教师在教授三年级上册《除法》这一节时,首先提出问题:在前面的数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加法,减法和乘法的相关运算,知道了加法和减法有交换律,结合律,乘法有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有没有同学回答一下除法有什么相关的运算准则?此时,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说:除法和乘法一样,有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师:你能针对这些准则分别举出一个例子来详细说明一下吗?

生:例如,除法交换律:36除以6再除以2等于3,可以写做是36除以2再除以6等于3;除法结合律:18除以3再除以2等于3,可以写做是18除以3与2的乘积的商;除法分配律:30除以2与3的和的商,可以写做是30除以2和30除以3的总和。

师:你再计算一下你所说的除法分配律正确吗?

学生经过计算后发现错误,满脸疑惑。

师:这位同学回答问题时考虑得很全面,态度是很认真的,那么,除法到底有没有分配律呢,接下来,我们就打开课本,进行验证。通过大量的理论知识和运算验证,学生讨论得出了一个结论:除法没有分配律这一运算律,这是一个数学公理。

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因为学生表达的错误观点而提出指责或打击,相反地,教师用自己的耐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错误,理解数学的本质,将错误的观点当成是验证结论一个反例,利用“错误资源”经过论证和学习,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三、面对分歧,组织辩论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在同一问题上产生不同的观点,形成分歧。产生分歧的原因往往是由于学生不理解问题的实质,仅凭自己的感官意识判断问题。面对学习中的这一普遍现象,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消除分歧,通过组织辩论等授课形式让学生真正地学到数学知识。

例如,教师在三年级上学期教授了《观察物体》一节时,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了物体,感受到了万物的奇妙。教师拿来一个正方体模型和一个球体模型摆在讲台上,正方体的棱长与球体的直径相同,球体恰好放置在正方体的正后方。教师将全班同学分为三组,靠左边的学生为小组一,中间的学生为小组二,靠右边的学生为小组三,各小组通过观察讲台上的模型,在纸上画出图形并进行比较。通过观察,各小组画出了不同的图形并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小组一:我看到的图形左边是正方形,右边是圆形。小组二:我只看到了一个正方形,并没有看到有圆形。小组三:我看到的图形左边是圆形,右边是正方形。很显然,这三个小组得到的观测图形都不同,每个小组都坚持自己的观点,反对其他组的观点。经过课堂的讨论与辩论后,教师最后总结说:其实大家观察的物体都是相同的,只是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最终得到的图形不同,这就是观察物体的视觉差异。

通过上述事例我们可以看出,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思想看问题会产生不同的结论。教师在面对学生的各种分歧时,要活跃课堂气氛,积极组织辩论,让学生打开心结,利用合理资源,提高课堂灵活性和多样性。

四、调节整合,曲径通幽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要注重实质,淡化形式,通过调节和整合现有资源展开课程学习,教师要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自己的教学水平相结合,引导学生最优化利用生成资源,将自己的先进思维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例如,教师在教授六年级上册《长方体与正方体》一节时,通过整合长方形与正方形相关知识,引出对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学习。如: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周长C=2(a+b),面积S=ab(a,b分别表示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周长C=4a,面积S=a2(a为棱长)。教师引导学生将平面图形立体化,曲径通幽构想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进而类比深刻理解立体图形的相关知识。长方体:是由六个面组成的,相对的面大小、形状相等,表面积S=2(ab+bc+ac),体积V=abc(a,b,c分别代表长方体的长,宽,高);正方体:用六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表面积S=6a2,体积V=a3(a表示正方体的棱长)。

经过本节课的课堂学习过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对上述的两个面和两个体做了整合,加深了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记忆,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教师与学生是学习的共同体,教与学是一个交互作用的过程。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学习资源的利用最大化,培养学生捕捉生成资源的能力,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中一切能利用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極适应生成性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构建灵动式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陈礼高.节外生枝,突显精彩—小学数学生成性资源利用例谈[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6).

[2]王小娟.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性的教学策略[J].江西教育,2009(0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