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论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时间:2024-05-10

耿霞

摘 要:家国情怀是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历史学科培育学生的重要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将弘扬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要将细节史料的运用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挖掘家国情怀培育的素材,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家国情怀;历史教学;学科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02-043-1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为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的一种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历史教育对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在历史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培育家国情怀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血性报国、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仁人志士多如繁星,他们的家国情怀真切感人。南宋时期,北方故土尽失,只剩半壁江山,涌现出一大批爱国诗人。陆游的作品最多,有“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悲痛,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忧思,有“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的感慨。南宋的主战派将领辛弃疾,在《破阵子》中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用“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抒发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可贵精神。

岳飞在《满江红》中用“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首词大气磅礴、撼人心魄,一向广为传诵,不断激发起人们的爱国心与报国情,感染了无数中华儿女。

历史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了解诗词创作的背景,以及诗词描述的社会现象,进而了解历史。诗词中家国情怀的情感表达有利于渲染气氛,作为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素材。

二、在历史教学中挖掘史料素材,培育家国情怀素养

历史中有许多真实的记载可以供教学使用。教师备课时,要做好搜集整理史料的工作;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寻找史料中关于家国情怀的切入点。《汉书》中记载了西汉大将霍去病斩杀10余万匈奴一战成名,汉武帝刘彻要给他建造府第,霍去病却拒绝了。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句洋溢着爱国情怀的名言,世世代代激励着后人。

南宋末年,组织抗元斗争的文天祥不幸被俘,他拒绝以高官厚禄的诱惑,至死不渝,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名言,他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舍生取義的凛然正气,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真实写照。

明朝大败瓦剌之军的于谦,留下“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名句,被千古传诵!清末邹容出身于富裕家庭,为了让国家摆脱贫困,走上富强之路,他放弃优越生活,置自己的生死于不顾,历尽艰险,冲在革命的前沿,他牺牲时年仅20岁。

被誉为“绍兴三杰”的秋瑾在她的《对酒》一诗中写道“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表达诗人愿意将一腔革命的热血献于祖国,即使是牺牲,这热血洒出去也会化作碧绿的波涛。

“国”看起来是政府的事,但国泰才能民安、有国才有家的观念一直深入人心。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给学生,这是历史学科教学的特点,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培育家国情怀素养的现实意义

在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在学生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初中阶段,家国情怀教育对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意义,对整个社会、民族的意义显得更为重大。

第一,家国情怀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

古人喜欢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表达自己的襟怀和志向,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公民素养要求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三个层面:国家、社会、个人,将国家、社会、个人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体现了与传统的家国一体的理念。

第二,家国情怀教育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相一致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培养孩子家国情怀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目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抓住教育时机,创造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提升品德修养,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戚继光的“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学习邓世昌的“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学习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学习孙中山的“天下为公”和“博爱”,让学生在与历史伟人的相遇中提升自己的修养,产生家国情怀。

第三、家国情怀教育与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目标相一致

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意义的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正是历史价值观的一种体现。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就要从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视角去分析判断。如分析为什么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面对日本不断深入侵略的势头,中华民族面临亡国危机,百姓即将沦为亡国奴,中国共产党放下政党恩怨,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停止内战,凝聚力量建立统一战线,齐心协力抵御外敌入侵,这就是将民族大义放在首位的家国情怀。通过这些事例分析,学生会逐渐认识到,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做重大决策时,必须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家国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应该重视家国情怀教育,通过历史教学活动让学生认知它、理解它、认同它,指导学生更加清醒、从容地处理好现实生活中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的关系,培养学生心怀天下的情怀,促进家庭、社会、国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惠民.别有伤心无数——从南宋词夜景描写中看南宋作家的家国情怀[J].云南:思茅示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5).

[2]何勇.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刍议[M].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01).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