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多加了一点点

时间:2024-05-10

王芳

摘 要:本案例记录了高中生物一节实验课,教师对学生创新的做法给予肯定的事例。此案例说明,教师要放下权威,允许学生犯点小错,让学生体验试验失败的过程,以促进学生走向成功。

关键词:放下权威;保护好奇心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1-095-2

【案例背景】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重要结论都是通过实验得出的。生物实验教学是中学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的现状是,由于实验课时紧,实验内容多,实验教学大都停留在“教师演,学生看”的阶段,学生动手机会少。少数用来学生分组的实验,一节课要完成几个实验,因为担心时间不够,学生无法完成,实验课也大都是“填鸭式”的,为保证实验正常进行,教师准备得过多过细,即教师与教材设计好了一切,如操作过程、药品的用量、实验结果的特点,都先告知学生,有些还是教师曾演示过的,学生只管按部就班,根本谈不上独立思考,更谈不上有所创新。但实验课上往往会有一些“不听话”的学生,他们常常会不按老师的要求,将有些药品擅自多加一点点,有时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实验结果。这不得不让我们静下心来思考,生物实验课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案例描述】

下午第二节课下课铃刚响过,我在三楼的生物实验室4等着高一(2)班的学生来上实验课。由于教室离实验楼比较远,担心学生会迟到,提前一天就嘱咐学生要早点到,当时学生就欢呼起来:“哦,终于做实验了。”“老师放心,一定的。”

今天果然,下课铃刚过不久,两位男生就气喘吁吁地跑来了,后面的大部队紧跟着都到了,他们尽管已是高中生,但到了实验室还是充满了好奇,七嘴八舌,“这是什么?”“还有苹果汁。”“这么多的试剂瓶呀。”……上课铃响了,总算安静了下来。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三大有机物的鉴定实验,首先我们来看还原性糖的鉴定,需要什么试剂?”“斐林试剂。”“斐林试剂是如何配制的?”“2ml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甲中滴入4、5滴质量浓度为0.05g/ml CuSO4溶液乙,要现配现用。”学生们异口同声地答道。“60~100度的水浴加热。”又一个学生补充道。(我们目前用的是苏教版教材,教参上是这么提示的,这几年我们一直是这么做的。)

“大家说的非常好,看得出来大家预习的很充分。”“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使用,切勿分别加入生物组织样液中进行检测。”我再次强调道。随后又复习了蛋白质和脂肪鉴定的实验要点。

同学们开始实验。我来回地巡视,解答学生们的问题,纠正学生们的错误。我发现小张正提着试管向周围同学炫耀自己的实验结果,当他看到我时立刻说道:“老师,你看我的实验现象对吗?”我看到他的试管中物质的总量明显超过其他同学,心想:又不按老师说的去做了。但看到他的实验结果的确很明显。我说:“那你是怎么做的?”他说:“我开始是按老师你说的方法配制的斐林试剂,结果有砖红色的沉淀,但颜色很浅,看起来像橘黄色。后来,我重新做了一遍,就是在2ml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甲中加入1ml质量浓度为0.05g/ml CuSO4溶液乙,就是我现在的这个,老师你对照看一下多加了一点点的CuSO4效果是不是更好。”原先想批评他不按照操作规范来,但转念一想,我们让学生实验的真正目的是什么?难道只是机械的重复吗?何况经过他的尝试,多加了一点点,实验的效果却更好了。他的这种探究的精神让我立刻哑口。

于是我让全班同学按小张的方法,多加了一点点的CuSO4溶液重复做还原性糖的鉴定,果真实验现象都比先前的明显。

“为什么多加了一点点的CuSO4的实验效果会更好一些呢?”我因势利导地问道。

“多加入些CuSO4后可以产生更多的Cu(OH)2,这样实验的结果是产生了更多的Cu2O,所以实验现象更明显。”小纪答道。

同学们都会心地点了点头。

“小张同学通过自己的探究,让我们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了,也让我们对实验原理有了更深的理解。那在检验蛋白质时,双缩脲试剂中的0.01g/ml CuSO4溶液可以多加吗?”我继续追问道。

“我们来做一下就知道了。”同学们一边说,一边就做了起来。

“老师,不可以,多加了CuSO4溶液后,紫色反而没有刚才明显了。”小李抢先说道。“是的。”随后,其他同学也七嘴八舌地附和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感谢小张同学探究、专研精神,让我们有了重复实验的机会,让我们有了更好的实验结果,我们要相信教材和老师,但不能迷信。”在本节实验课的总结中,我最后说道。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带着满意,带着收获离开了实验室。

【案例反思】

1.教师身体力行,重视实验教学

看别人游泳简单,自己没练过,下水就想游泳,大部分下场应该会被水呛着。对于每位生物老师来说,每一个实验都应身体力行,自己课前亲自去做,了解实验中可能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而不是凭老经验、老方法。因為你每一次针对的是新学生、新生物材料、不同批次的药品。所以每一位生物教师应是一位热爱实验的先行者。这样,当实验课上发生“多加一点点”的新情况时,你才能心中有数。例如上文案例中的还原性糖的鉴定实验,苏教版中的斐林试剂配制是2ml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中滴入4、5滴质量浓度为0.05g/ml CuSO4溶液,而人教版教材中是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 CuSO4溶液1∶1混合。教师如果自己课前亲自做了,那在实验中对学生的指导会更好一些。

2.保护学生好奇心,让实验成为创新基地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都是喜爱上实验课的,但目前学生在实验中被动成分大于主动。实验材料、实验用具的选择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实验时间和实验步骤的实施是按教师指令进行的,学生做实验仅凭好动的天性,既没有时间、机会去思考或询问为什么要这样而不是那样,也不能去尝试。有些“不听话”的学生突发奇想,可能被老师认为是搞破坏,招来批评。还有些学生怕损坏仪器不敢动手,只是观望,长此以往好奇心一点点丧失,何谈创新精神。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一些意外状况,应多观察、多倾听,少一些批评和指责,呵护学生的好奇心。

3.教师放下权威,放手但不放任自流

实验课难上,最令教师头痛的就是学生的管理。管什么?管纪律。他们认为纪律管好了,实验课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在实验课上,教师们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维持纪律,要求学生正襟危坐,不让动手别动手,让你怎么做就怎么做。可是,正是这种束缚扼杀了学生的尝试欲望,使得学生们服从意识有余、创新思想不足。另外一种极端就是,教室里乱作一团,由于缺乏课前预习及教师的指导,学生多数课上不能完成实验。

如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以适当放手,可以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实验课的管理、实验计划的制定,变被动为主动。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实验过程的了解、实验作用的理解,使学生在实验中有一定的自主权。同时,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确保没有意外伤害发生。

教师要放下自己的权威,不怕麻烦,允许学生犯如“多加一点点的”这样的小错,每个实验要给学生留下实验失败后重做的时间。因为,实验意义不在简单地得到一个结果,而是一个反复尝试和纠错的过程——也就是要经历“试验、失败、试验、直到成功”的过程。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