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情感为弦,奏响语文教学篇章

时间:2024-05-10

张文月 吴萍

摘 要:本文作者围绕语文教学中遇到的情感缺失问题,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学生种种表现,从兴趣、目标、方法等角度探寻语文教学的高效策略。

关键词:母语意识;激情激趣;“动情点”;情感体验;字斟句酌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7-053-1

鲁迅曾经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语文书大家都爱看,为何学语文的兴趣却很少呢?我觉得关键还在于教师对语文教学目标的理解上。一般大家都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上,围绕考试目标来指导实践,重视练习,忽视情感培养。

下面我就围绕自己的理解谈谈如何解决情感缺失问题:

一、先入为主培养母语意识

培养母语意识,这是一个关乎身份认同的问题。母语是承载几千年文化传统的文字,是民族的文化符号。因此,学好语文也是爱国的一个表现。所以,在开学第一课上,教师必须先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母语意识,正确认识语文的丰富多彩的内涵,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上第一课先从“语文是什么?”这个问题开始,利用多媒体,进行了多彩地阐释:“语文是一笔好字,是庞中华;是一张铁嘴,是晏婴;是秦汉明月,是先秦诸子;是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洒脱;是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怆然;是李清照“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哀怨……”接着,讲一些著名的有趣的故事。最后总结:“爱好语文吧!同学们!他能使你脑满诗书,出口成章;他能使你洞察历史,志存高远;他能使你心灵纯洁,感情丰富;他能使你聪明智慧,善思善辩;他能使你文思如泉,笔下生彩。”这样的导入将会使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了兴趣。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还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激发大家的母语意识,如古诗文朗诵比赛、诵读欣赏、演讲天地、书法比赛等,在生动活泼的语文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母语意识,让大家爱上语文。

二、激情激趣调动课堂气氛

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但具体表现到实践中却基本围绕考试转:考查代替了鼓励,纠正代替了引导,听写代替了思维的训练。这样的课堂扼杀了学生的天性,知识点传授就变成了典型的“填鸭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课堂是情感沟通、知识荟萃的多彩园地。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说过:“教师与学生课堂沟通的纽带与桥梁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与对话,这种基于耐心倾听事实的沟通,不仅是唤起学生自主、积极地投入学习的重要条件,是课堂教学得以健康推进的载体与动力,更是生命與生命的呼应与交融,是师生之间的心灵约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利用个人的人格魅力和教师素养来吸引学生参与进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激情激趣的目的。

三、把握“动情点”诱发学生情感

所谓“动情点”就是能激发学生产生情感波动的关键点。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有的课文具有诗情画意之美。如朱自清的《春》,你可以在上课前出示春光图,放映歌曲《春天在哪里?》等方法来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进而引导他们观察生活、品味课文。有的课文具有意蕴美。如鲁迅的《社戏》,你可以把握最后一句话:“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句话中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理解了它,也就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诗歌的情感更是丰富,或从题材,或从作者生平,或从写作背景、或从“诗眼”,或从意象,均可找到“动情点”,从而准确把握诗意。

四、情感体验触发理解体味

新课标明确指出:应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阅读要达到“有感情”的要求,对学生而言,必须进行情感体验;对教师而言,必须呈现学生情感体验过程。比如,在学习《背影》时,可先联系生活想一个亲身经历的车站送别故事,然后设置场景展现朱自清送别父亲的视频,比较、分析各自的心情,探究多次流泪的原因。在诵读、聆听、体会的基础上进行情感的体验和延伸,能更好地体会那种特殊背景下的父子之情。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五、字斟句酌挖掘深刻意蕴

体会作者表现的情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有的学生阅读过于粗糙,情感体会不深;有的学生阅读过于想当然,也不能体会丰富的情感,这就出现了对情感把握的浅表性问题。

对此,我们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以感情变化为线索的文章,我们要圈出情感词整体感知;以叙事为主的文章,我们要引导学生了解前因后果。在阅读中要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并把握细节进行赏析。小到对一词、一句、一个表情、一个动作的体会,大到对社会背景、写作背景、作者人生经历的体悟,加强诵读训练,教会学生咬文嚼字,教懂学生正确的情感理解。同时,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社会对话、与内心对话,能让学生更深入地进入文本,挖掘深藏在文本深处的深刻意蕴。比如在学习《童年的朋友》中对最后一段的理解,可以从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原著内容着手,结合对“黑暗”“光明”“五光十色的花边”的理解,进而明白“终身的朋友”和“最知心、最了解、最珍贵”的内涵,然后才能明白外祖母对高尔基一生的影响。

方塔纳说:“没有情感升腾,冲动,也就没有艺术的产生。”而语文教学恰是一门艺术,有了情感的触发、体验、拓展、升腾,语文也就有了韵味,学生才有了探究和表达的冲动,才能打开五彩缤纷的美丽世界,才能使学生爱学语文,学会语文,才能真正领悟语文的魅力所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