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卞新宏
1937年11月29日,侵华日军对溧水县城实施了惨无人道的大轰炸,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关于这次大轰炸,20世纪80年代,溧水县政协文史组与县委党史办采集了大量大轰炸幸存者的证言,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权威的事件真相的描述,但这些口述材料一直未得到有关历史文献的佐证。2015年初,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从日本官方解密的檔案中,发现了许多关于溧水大轰炸的鲜为人知的史料,他们还在上海图书馆找到此前并未被发现的“中央通讯社”两份电讯,也印证了日方档案记载的轰炸史实。由于这些史料的公布,我们发现,以往根据幸存者回忆整理的溧水大轰炸资料,有的内容与事件发生的真相存在一些偏差。本文拟对这段史实的偏差进行纠正,还原溧水大轰炸的历史真相。
一、溧水大轰炸惨案发生的背景
民间对于溧水大轰炸流传着误炸的说法,有的说本来日军想轰炸溧阳,结果误炸了溧水;有的说日军本来要轰炸涟水,结果误炸了溧水等等。大量史实证明,溧水大轰炸不是误炸,而是侵华日军有预谋有计划的军事行动。
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淞沪会战结束后,侵华日军即实施攻占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的计划,兵分三路向南京进攻。轰炸溧水是侵华日军攻占南京计划的一部分,因为溧水是南京南部的重要屏障,占领溧水就切断了国民政府向南撤往安徽的通道,侵华日军要攻占南京,必先攻取溧水。溧水大轰炸后,12月4日,日军114师团先遣队侵占溧水。日军侵占溧水后,即向北攻击前进,兵临南京城下。
轰炸前,根据日本陆军提供的情报,认为溧水驻有国民政府前线总司令部。日本海军航空兵鹿屋航空队在1937年11月29日《溧水攻击战斗详报》(鹿空机密第三十六号)中记载:“汇总诸多情报后得出,敌人的前敌总司令部就在溧水无疑。”日本海军航空兵第二联合航空队第十三航空队轰炸溧水后发出的电报中记载:第十三航空队与第一联合航空队上海派遣队、鹿屋航空队“于14:05共同对敌前线总司令部所在地溧水(据陆军情报)进行了一次完美的协同轰炸”。在对大轰炸幸存者的采访中,没有人听说溧水驻有前线总司令部。幸存者孙庆发回忆:淞沪会战后,国民政府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曾率部短暂驻扎溧水,但不久就撤离了。轰炸时,溧水并没有前线总司令部,没有第三战区司令部,也没有任何防空武器,溧水是一座不设防的城镇。
日军轰炸溧水战斗详报封面
参与轰炸的侵华日军第一联合航空队上海派遣队《溧水攻击战斗详报》显示,侵华日军对轰炸溧水是做了充分准备的。战斗详报中记载了作战命令、作战计划、攻击溧水示意图、溧水天气状况、参战人员、战机数量及型号、投弹数量、攻击成果等。鹿屋航空队溧水攻击队战斗详报中记载了基地目的地间实际天候图、正午天气图等信息。参与轰炸的各航空队战斗详报中的材料都显示,侵华日军轰炸的目标是溧水,所有误炸说都是不成立的。
二、溧水大轰炸的经过
根据孙庆发等幸存者的回忆,当时侵华日军有9架飞机对溧水进行狂轰滥炸。所以溧水地方史书上记载的数据是以幸存者的回忆为依据的。但根据日本官方解密档案,日本防卫省防卫研究所收藏的3份《溧水攻击战斗详报》显示,当天侵华日军共派遣日本海军航空兵第一联合航空队上海派遣队、鹿屋航空队溧水攻击队、第二联合航空队第十三航空队共出动28架轰炸机、9架战斗机空袭溧水。其中,鹿屋航空队的9架轰炸机上午从台湾台北的机场出发,中午在上海上空和第一联合航空队上海派遣队的5架轰炸机、第二联合航空队第十三航空队的14架轰炸机汇合,在9架战斗机的护航下,飞往溧水执行轰炸任务。
第一批次进入溧水上空的是鹿屋航空队溧水攻击队的9架轰炸机。由于幸存者被突然出现的轰炸场面惊呆了,他们的脑海里深深地印下了一开始出现在他们眼里9架飞机的画面。笔者认为,侵华日军《溧水攻击战斗详报》的记载更真实,轰炸溧水的战机数量不是9架,而是37架!
据解密的侵华日军三支航空兵部队的《溧水攻击战斗详报》记载,侵华日军共分四个批次对溧水县城进行轮番轰炸:
14:00,鹿屋航空队溧水攻击队通称为“中攻”的9架九六式陆上攻击机进入溧水上空,对溧水县城实施第一轮轰炸。
14:05,第二联合航空队第十三航空队出动6架舰载俯冲轰炸机、8架舰载水平轰炸机、9架舰载战斗机进入溧水上空,对溧水县城实施第二轮轰炸。
14:07,第一联合航空队上海派遣队通称为“中攻”的2架九六式陆上攻击机进入溧水上空,对溧水县城实施第三轮轰炸。
14:15,第一联合航空队上海派遣队通称为“大攻”的3架九五式陆上攻击机进入溧水上空,对溧水县城实施第四轮轰炸。
大多数大轰炸幸存者回忆,侵华日军轰炸溧水的时间为1937年11月29日12时左右,而侵华日军《溧水攻击战斗详报》中记载的首轮轰炸的时间是14时,两者的表述相差2个小时。笔者分析,侵华日军战斗详报使用的时间应该是东京时间,即东九区的区时,中国使用的是东八区的区时。据此,轰炸溧水的时间应该是北京时间13时左右开始的。中方的有关报道和个别幸存者的回忆也可佐证:1937年11月29日中央通讯社电讯《敌机惨轰溧水》、11月30日《大公报》(汉口版)均报道:二十九日下午一时许,又有重轰炸机九架飞溧水轰炸。1917年出生的幸存者管光镜回忆:“1937年11月29日下午一点,日军飞机轰炸溧水”。
三、溧水大轰炸的惨烈程度
据侵华日军轰炸溧水三支航空队的战斗详报记载,在溧水大轰炸中,侵华日军共投下155枚炸弹,计14430公斤炸药。
溧水大轰炸共炸死无辜平民1200多人,炸毁、烧毁房屋5000余间,成为溧水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浩劫。在20世纪80年代初,龚齐浦等幸存者回忆了当时不完全统计的遇难人数,遭轰炸之后的溧水城里“掩埋无主尸体786具,认领运走的尸体约200具”。他们回忆的这一数据,与1939年6月溧水当地政府追记1937年损失报告里提到的“城内死者经地方设法掩埋统计约900余具”可以实现互证。龚齐浦还回忆,加上不能辨认和未及从废墟之中找到的尸首,溧水遇难同胞“有1200人之多”。
从侵华日军公布的轰炸溧水弹着图看,图中只标记炸弹落点的位置,并未标注军用目标和民用目标,侵华日军对溧水县城实施的是惨无人道的、不区分军用和民用目标的无差别轰炸,侵华日军竟将“家屋粉碎,效果甚大”作为战绩进行上报,并未见有关摧毁任何军事目标的记载,侵华日军的残暴可见一斑。
据中央通讯社1937年11月30日的电讯《敌今四次轰炸溧水》一文记载,溧水大轰炸后,“溧水城厢及附近村庄已成焦土。公路上之伤兵难民因遭敌机枪密集扫射,死者极众,遗尸遍野,途为之塞,断胫残肢,惨不忍睹。即河中通行之难民船舶,亦多遭炸沉,河水为之变色”。
幸存者施茂合在轰炸前全家就迁居乡下,只有他的父亲留在县城看家守店。轰炸后,施茂合到县城寻找父亲,“在防空洞附近的一口水塘中约有半塘水,见到一人从腰部被炸成两段,上半身埋陷在塘埂的泥土里,看得见肚子里的绿色的肠子,下半身滚落在塘边的泥地里,一丝不挂,血已流尽,白得吓人。这是我那天所目击的死者中最惨的一幕。”
1997年溧水县委党史办编撰的《日军在溧水的暴行》中记载:“(轰炸前)溧水县城是座历史悠久的古城,集镇街道整齐,市场繁荣。原来城外通济街、牛场口、望京街和城里中大街、状元坊、南中街等街道两旁的房屋,大都是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一般是前店后坊,都是两进以上。特别是通济街、牛场口和城里北门街、状元坊等地段,两边店铺林立,热闹非凡。据史料记载,县城开设的行业和店铺有:米店13家、砻坊6家、槽坊4家、南北货商店24家、布店11家、绸缎庄2家、木行1家、烟茶店9家、药店8家、百货店13家、五洋店2家、香纸蜡烛店13家、酱园5家、锅碗瓷器店4家、饭店客栈13家、茶馆11家、猪肉店11家、宰坊2家、豆腐店11家、照相馆1家、旅馆3家、澡堂2家、理发店14家、裱画店2家、当铺1家、钱庄2家,还有县衙和体育场、图书馆、学校、夫子庙等文化教育设施,城区的篾匠店、木匠店、成衣铺等不在其中,再加上4000多人口的市民住房……炸后的溧水城变成了一座城郭尚存的废墟,到处是炸弹坑、瓦砾堆,残垣断壁,一片焦土。县城70多条街道被炸毁烧光,残存的房屋寥寥无几,屈指可数。”1990年版《溧水县志》记载:“民国26年(1937年)11月29日日军飞机狂轰滥炸,县城几成焦土,满目疮痍,一片凄凉。直至解放前夕,全镇大部分房屋仍为破旧草房,居民稀少,文化落后,经济萧条,工业仅有一机器碾米厂和少数铁、木、竹器行业及粮油加工作坊。商业店铺,零星分散,門庭冷落。街面破败,无电灯照明和自来水设施。”
1998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南京市辖五县电力工业志》记载:“1919年,县城砻坊即有发电照明之举,不久,又有专营发电照明的电灯厂建立……1937年,日本侵略军轰炸县城,微薄的电力设施焚毁殆尽。1949年溧水解放时,全县电力工业一片空白。”
溧水大轰炸的惨烈程度可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写的《抗日战争时期全国重大惨案》窥见一斑。该书集中选编了1931年至1945年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各地制造的死伤800人以上的重大惨案173个(其中南京2个),逐个叙述了惨案具体情况,并附录了部分相关档案和资料,以极其详尽和具体的事实,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在整个侵华战争期间的累累罪行。溧水大轰炸也被该书收录,溧水大轰炸被列入全国性的大惨案,足见溧水大轰炸的惨烈程度和在抗战史中的地位。
(作者系南京市溧水区档案局副局长,区档案馆副馆长,区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彭安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