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让情景教学在数学课堂结尾中绽放美丽的花朵

时间:2024-05-10

芮小华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情景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教师在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中能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特别是在教学开始时都做出了精心的设计,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从学科渗透,美化结尾;联系生活,趣化结尾;构造矛盾,活化结尾三方面入手,探讨了情景教学在数学课堂结尾中的运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境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6-072-1

一、学科渗透,美化结尾

近几年来,在全国各地的中考试卷中,都逐步出现了学科之间有相互渗透这方面的试题:英语阅读理解题中有数学中找圆心的知识题;政治试卷中有化学方面的试题;数学中有与物理中压强相关的试题……这些都足以说明知识的多元化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如在学生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其应用之后,教师如果单纯地以几个练习巩固了事,不仅显得教学单调,而且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过程中,缺乏创新的体验和动力。鉴于这种想法的支配,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打破常规,说要考考学生英语听力方面的知识。学生一听,精神顿时为之一振。我说学生听题:Long long ago,there were one hundred people lived in a small town. One day ,they had one hundred apples. Three young people had one apple, three old people had three apples. Now, please tell me ,how many young people and how many old people?(很久以前,在一个小镇中住着一百个人。一天他们得到了一百个苹果。三个年青人得一个苹果,一个老年人得三个苹果。则有多少个年青人与多少个老年人?)在我叙述的过程中,学生没有一个不集中注意力听讲,等我一说完,学生马上投入了积极地思考中。通过学生自己翻译,很快,绝大部分学生解决了这一问题。解:设年青人有x人,老年人有y人,由题意可得:(x÷3)+y=100;x+y=100解之得x=75;y=25。故年青人有75人,老年人有25人。这实质上是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性问题,但在课堂结尾以英语听力题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对于学生来说,还是第一次。这样将数学知识与英语呈现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不仅巩固了学生所学的二元一次方程的知识,而且这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加强英语学科的学习,无不起着良好的推动作用。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还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丰富、完善和推动着知识体系的发展。

二、联系生活,趣化结尾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同时也明确指出:素材要密切联系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知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的确如此,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多讲些生活中与数学知识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不仅可以增加课堂内容的趣味性,而且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特别是在课堂结尾,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在讲“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的应用题:如图:P是△ABC内部的任意一点,连接BP与CP。试说明∠BPC大于∠BAC。在该题讲解结束之后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实际问题:在足球比赛中,足球队员带球进攻,一般情况下为什么总是尽力向球门冲近,然后再射门?对于大都数学生,特别是男生,对于足球还是比较感兴趣的。经过思考后,学生认为,假设进攻球员开始位于位置A,当他带球尽力冲到位置P时,连接CP与BP,则由上述例题可以知道:∠BPC>∠BAC。也就是说,距离球门越近,不仅射程短,而且更重要的是这时对于球门BC的张角就越大,

进球的可能性就大。通过这样的处理,将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与数学知识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成功地解决了问题,而且这对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不无益处的。

三、构造矛盾,活化结尾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新旧知识的矛盾,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矛盾,直觉常识与客观事实的矛盾,都可以引发学生探究和学习的欲望,从而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在课堂的结尾,有意识地构造矛盾,可以起到再掀波澜,活化课堂结尾的精妙作用。在讲述探索规律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完成之后,我抛出了这样一道题:将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对折,可以得到一条折痕,继续对折,对折时折痕与上一次的折痕保持平行,若连续对折4次,可以得到几条折痕?若对折6次呢?若对折n次呢?对于前面的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解决。对于后面一个问题,我在学生考虑的基础上,给出以下两种方法:

方法1:观察新增折痕数与纸的层数的关系:由于折痕数随折纸次数的增加而增加,而每折一次,原有折痕数不变,新增折痕数为上一次折叠后纸的层数,故折n次后的折痕数为:1+2+22+23+……+2n-1。

方法2:观察折痕数与长方形个数的关系:折痕数比长方形数少1,折痕将纸片分成的长方形个数恰好为折叠后纸的层数,而折n次的层数为2n,故折痕数为:2n-1。

问题:上述两种方法中的答案相等吗?你是如何考虑的?学生众说不一,都据理力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达成了共识。在这节课的结尾,通过同一问题两个答案形式的不相同这一矛盾,在课堂结束之际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思维,通过引导分析,让学生体验到探索规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形式虽不同,但本质却是一致的。在这一过程中,不但让学生达到了新的认知水平(某种程度上可以演化为数学中等比数列的求和问题),而且促进了学生在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有位诗人说过:如果你能使一朵花快乐,不用自己的手随意折毁它,那么花也会使你快乐,在你烦恼时为你送上醉人的温馨。作为教师,如果你能让学生思维活跃,积极营造课堂的情境氛围,学生也必然会用他们闪亮的思维火花来装饰你的课堂。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