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感悟”

时间:2024-05-10

余兆兵

摘 要:感悟是一个思维过程,思维活动要依赖于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知识面。因此,扩大阅读面、增加积累是学生“感悟”的关键。语言积累越丰富,“感悟”的能力就越强。

关键词:阅读;感悟;积累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6-074-1

时下,“感悟”这个《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词语是小学语文教师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那么,何为“感悟”呢?笔者认为:感悟是一种有目的的自我意识过程,是通过理性分析与思考,理清关系,认识事物,掌握规律,对课文内容有所领悟的过程。然而,怎样处理、运用好学生的感悟,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的:

一、要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悟

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在通常情况下,阅读中得到的感悟是不必说出来的。然而,学校的阅读教学有所不同,学生读了课文以后有时需要把自己的“感悟”说出来。如果统统不说出来,那就不存在教学活动了。

那么,让学生把阅读的感悟说出来的目的何在,又应当注意些什么呢?目的是一句话:为了交流学习的成果。因此组织好读中读后的交流是重要的教学策略。首先,要重视交流的过程。重视交流过程比重视学习结果更重要,因为交流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搭建的平台上展现生命色彩的过程,是发表独特见解、张扬个性、培养创新精神的过程。第二,分享学习成果,体验成功快乐。俗话说,一个苹果两个人分,各得一半;一个智慧众人分享,变成多个智慧。通过交流,互相欣赏,这无论对欣赏者和被欣赏者都是一种激励,一种快乐。第三,互相帮助,取长补短。重视交流过程,但不能忽视学习结果。在交流中要学会互相倾听,虚心、及时地吸纳别人发言中的闪光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在互相帮助中求得共同进步。第四,教师要发挥指导、帮助作用。交流过程中,师生的对话是平等的,但不能忘记教师的角色是“平等者中的首席”。他既是乐队中的一员,又是乐队的指挥。小学生正处在儿童时期,儿童时期的不成熟性正是儿童发展可塑性、潜在性的基础。他们的发言往往是天真幼稚的,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难免有失偏颇。教师的态度首先是对他们的尊重,对生命的关怀,对早期智慧的敏感、惊喜与支持,同时又给予“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不失时机地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二、感悟要以读与思为基础

诵读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只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品味文章,才能对课文中的语音、韵味、形象、情感、方法、技巧等有所领悟,反过来说,如果课文读得不多,这些丰富的内容是感悟不到的。如果硬要学生说,那也只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罢了。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读书如“蚕食桑而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酿者蜜,非花也”。读课文也有个消化吸收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读与思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感悟的东西才能像蚕吐的丝、蜂酿的蜜。不然,学生说得再多,也只是套话,并非真正自己感悟的东西。而且不让学生多读多思而直接说感悟,还隐藏着负面效应,把浮躁的风气带进了课堂,带到读书活动中。长此以往,易使学生养成心浮气躁、囫囵吞枣的不良学习习惯。因此,要让学生在充分的读与思的基础上来说感悟。

三、自主学习,感悟读写规律

注重学生感悟,应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结构,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提出问题,尽可能地自己解决问题,通过动脑动手去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读写规律不能由教师直接授予,而要让学生去感悟,需要领悟的规律很多,大致有这两个方面:领悟课文遣词造句的规律,如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传神,造句的生动、形象等;领悟作者的感知方式、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如体会文章段落结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围绕文章主旨来选材的等。

体会遣词造句的规律,可指导学生采用比较、揣摩、赏析的方法,经过增删字词、调换顺序等,学生自会领悟到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精妙所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顾一下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路。如笔者以前赛课时曾执教过《火烧云》一文,有多处值得学生揣摩、领悟。在学习了火烧云颜色变化这一段后,教师让学生把有关描写火烧云颜色的词语都找出来进行比较。学生很快发现这些描写颜色的词语分别属于三种类型:一是单色,二是两种颜色夹杂,三是以事物名称命名的。在这基础上再让学生想象天空中还有哪些颜色,给描绘描绘。这样,学生不但领悟了作者的写作技巧,而且也积累了不少的词语。在学习了写火烧云形态变化的三段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归纳出相同的表达方式:先写天空中出现什么,再写它们怎么样,最后写如何变化。在领悟了这个规律后,学生就能迁移运用,结合生活中的相关经验写出结构相似的一段话。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感悟”的过程。方法是自己归纳的,规律是自己发现的,这就有利于学生在课外得以运用,使之巩固。

四、通过多种途经与方法提高学生感悟的能力

1.引导贴近生活,丰富生活经验。

贴近生活是学生“感悟”的重要前提。“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丰富而独特的人生感受是能够与文章产生共鸣的重要因素。要引导学生从课外直接获得生活体验,要努力将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广泛体验不同的生活。如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进行采访活动及社会调查活动。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提高了,才能在语言学习中有悟有得。

2.开展课外阅读,增加语言积累。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仅靠读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学生高度重视课外阅读。巴金谈自己的写作体会说:“有200多篇文章储存在我的脑海里了,虽然我对其中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地研究过,但这么多具体的东西,至少能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显然,大量的语言材料使他感悟到了写作的真谛。

要积累大量语言材料,必须把课堂精读与课外泛读结合起来。课堂精读是基础,知其要领,悟其方法;课外泛读是发展,是化为技能,养成习惯。扩大了阅读量,语言的积累也必然丰富了,学生“感悟”能力随之也必然提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