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邹琴
摘要:在小学音乐教科书上有这样四个娃娃——听听,唱唱,动动,奏奏。在小学阶段,重点认识这四个娃娃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我们音乐教师可以着重在“听”方面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上音乐课的习惯,让学生乐于与音乐“交朋友”,激发和培养“入门”兴趣,为今后音乐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关键词:倾听课堂;聆听音乐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70-1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是否学会倾听,直接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和效率。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倾听习惯,就应该从一年级新生入手。让一年级学生学会倾听教师讲话,同时也要学会怎样安静地聆听音乐。
一、学会倾听教师讲话
一年级的小朋友刚踏入小学生的行列,自控能力较差,学习习惯没有完全定型,课堂中容易出现打乱正常教学的顽皮行为。因此音乐老师在音乐课上让学生学会安静地倾听教师讲话是非常重要的。一年级刚开始的音乐课,我们音乐老师不能只定位在“音乐”上,而是应该定位在“上课”上,把上课纪律放在首位,着重上课纪律的培养。
(1)一般来说学生往往都会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程。所以教师要用尽一切的方法,让学生喜欢上你。我在一年级的第一堂音乐课上会尽可能地展示我的教学基本功,把小朋友在幼儿园学过的歌曲、一些动画片的主题曲、插曲都尽可能地声情并茂并带有表演性质地演唱给他们听,使学生通过欣赏教师的演唱产生学习的愿望,并让学生对老师产生敬佩之情,从而能认真听教师所讲的每一句话。
(2)教师的关爱,尊重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法宝”。一年级的小朋友,教师要允许他们在不影响上课的情况下范一些小错误。如:上课时偷偷讲话,小手不停地玩一些东西等。当我发现这些问题时,我经常用一个眼神,或一个动作来制止,从不大声喝叱。有时我也会在欣赏,或者在学生演唱的空隙间走过去轻轻地制止他们的小动作。这样既不影响上课也尊重了学生。学生会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批评,从而更乐于听教师讲话。
(3)我还通过各种有趣味性的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让学生乐于听教师讲的话,乐于上音乐课。
音乐课是一门审美性、灵活性、活动性都很强的课程,有其独特的特征。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音乐课里严格的学习常规。只有让学生学会安静地倾听教师讲诸多的音乐教学常规,静下心来认真听课,才可以引领着孩子们慢慢走向音乐的殿堂。
二、学会安静地聆听音乐
1.唱歌时的聆听。
一年级小朋友在学唱新歌的时候,不管会不会,只要教师播放音乐,他们会不自觉地跟着“糊调”瞎唱。这个习惯非常不好,要是让他们养成这样的习惯,对他们的音准,节奏方面的感知都是百害而无一益的。这时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培养小朋友能够安静地听原唱,只要求安静地听,仅此而已。当学会演唱歌曲后小朋友又特别兴奋。教师播放音乐要求小朋友听伴奏演唱时,也很容易唱大声,演唱的声音盖住了伴奏的声音,出现要么快,要么慢的情况。这时候我就会要求小朋友先安静地听一遍伴奏;第二遍听伴奏时,在心里默唱;第三遍听伴奏时允许学生演唱,但是小耳朵一定要在能听到音乐的情况下才能去演唱。如果在演唱过程中还是出现这种不听伴奏的情况,我们教师就应该耐心地多示范几遍演唱,让学生慢慢养成听伴奏的习惯。
2.欣赏时的聆听。
美国著名现代音乐家艾伦·科普兰在《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若想要让小学生竖起小耳朵,用愉悦的心情学会听音乐,老师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来钻研教材,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去看新课程下的音乐欣赏课,统筹安排欣赏曲的教学方法,做好音乐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在欣赏音乐的时候,我会引导学生随着音乐轻轻地划拍,轻轻地摇摆,边听音乐边为乐曲配上简单的声势动作等。孩子们有了这些小动作,可以有效地排除外界干扰,准确把握音乐节奏,内心能和音乐产生共鸣。能更清晰,更形象地理解音乐,加深对音乐的印象。
3.律动时的聆听。
儿童天性好动,将音乐与律动相结合,在音乐教学中把“动”引导到课堂上,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脚,这是符合音乐教学的自身规律和原则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然而一年级新生往往在律动活动中,只重“动”而忽略“听”。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用听觉去感受音乐,学习在律动时随着不同的音乐节奏去做各种有规律的动作,用自己的身体语言去解释和再现音乐,用整个肌体和心灵去感受、表现音乐的节奏疏密、旋律起伏及情绪变化的节律,体现动感之美。
总之,在一年级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听”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唱,还是动及奏,都应该在课堂的倾听,音乐的聆听中进行。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体验音乐的美感。
[参考文献]
[1]金亚文.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