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平面镜》教学案例

时间:2024-05-10

徐正

摘要:常规课才能够看出自己平时教学的问题和增长点,也只有常规课才能够让自己思考并得以成长,平面镜这节课此前因为学生感觉简单并且对实验的不重视导致课堂无效化,累赘化。笔者通过细节设计将实验门槛拔高,让自信满满以为简单的学生产生了困惑,并激发了实验的兴趣和热情。

关键词:平面镜;实验设计;教学案例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86-1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平面镜》是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属于本章的重点,也是光现象理论化的切入点。教材按照科学探究的过程,设置了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数据总结规律这个常规的教学流程,目的是通过让学生经平面镜实际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归纳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案例背景。

初二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到物理学知识,属于由浅入深逐次展开学习的认知过程,而光学是一门直观感受特性显著的基础物理学分支,所以学生较之此前的声和物态现象的学习要更加感兴趣好入手,不过平面镜这一节课程之后便是光的反射理论化的教学,学生就会感觉到难度明显加大,会有不适应。并且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纪律意识和规范意识不太强,面对有趣的物理实验往往会忍不住动手,反言之,如果实验本身较为简易,而涉及到的物理知识又是他们早就知晓的,那么这一节课就会显得枯燥无趣,成为单纯为了探究而探究的形式主义。所以在这样的学情状态下备好这节课还是很有挑战的。

二、教学过程及问题解决

引入新课时,笔者让同学们观看课本P66页的视频:浇不灭的烛焰。并由此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观察回答并涉及到烛焰原来不是真实的,只是因为前面放置了一面镜子。因为此前听了很多展示课,都用极为新颖的成像视频、动画来引入新课,不过本节课的引入点其实可以按照镜像不是物体来展开,照镜子这一生活化的行为其实学生的认知水平是足够的,不需要再大做文章地来讲平面镜了。而且书本的这一魔术本身就很简单明朗,也足够吸引学生去观察,弃之不用很可惜。而学生们真的能够就着这个现象往平面镜成像特点去思考,展开教学就顺理成章了。

新课展开时笔者提问:回忆平时照镜子现象,进行以下三个猜想:1.像的位置在平面镜哪里,2.像和物的大小关系如何,3.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如何。

由学生提出猜想,这里可以进行简单的讨论,如果大多数学生都得出了正确答案(此现象极为普遍),那么教师需要进行引导,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来验证他们的猜想。

因为初二的内容学生大多都会提前学习,或者生活常识的迁移作用都会影响他们听课的效果,所以当学生都能够回答这三个问题的话,课堂的探究味道就会改变,教师若明知故问反而显得多余,所以此处改变一下策略,让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这样课堂合理化,便可以顺延开展下去。

但是在设计实验和验证活动时,一个问题暴露出来了,因为本实验简单易操作的特点,使得他们做完实验就感觉无事可做,正是我前面的背景描述中的现象一样,而且是课堂教学非课后实验,所以一节课就这样在哄闹状态下进行肯定会影响进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是这样设计实验选择器材:学生设计好实验步骤后,教师提供器材,让学生选择,比如本实验用平面镜呢,还是透明玻璃板,此处的教学设疑环节是先让学生用平面镜来做实验,很容易发现困难,因为不透明无法确定像的位置,然后问学生如何改进,这样顺延到用玻璃板做实验,接着总结玻璃板的好处(方便确定像的位置),学生选择好器材后,会分为两种,一种是透明玻璃板,一种是茶色玻璃板,接着按照设计的实验步骤对比哪种玻璃板效果明显。

这样做的好处立马显现,因为一提到平面镜实验,学生会想到本就应该用平面镜,但是这里的设疑环节就很容易让学生思维跳跃到玻璃板更好,因此对成像的概念有了更深的认识。同理,本实验用的是蜡烛为光源,在白天光照较好的情况下学生将蜡烛点燃后用茶色玻璃效果会更明显。

接着的探究过程便是本节课的亮点,笔者在此处增加难度,玻璃板的支架是可以调节高度的,先将所有的玻璃支架调节不等高,这样玻璃板倾斜,两根蜡烛就很难重合,学生就会产生困惑和兴趣,加以研究。果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发现无法重合,甚至有的孩子以为是视觉误差,这样和他们的固有思维发生的冲突,课堂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随后笔者通过启发让学生发现支架问题后顺延讲解玻璃板放置的要求——竖直放置(和水平桌面垂直),这样对于本实验成功的关键——玻璃板(镜面)的空间位置要求让学生有了深刻的理解。接着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等效替代法在确定蜡烛像的位置操作时候的运用。准备工作就绪后,学生根据猜想进行验证,第一是物体和像大小关系,学生通过重叠确认了像是位置,第二比较像和物体距镜面的距离,用刻度尺测量物距和像距,发现一次测量存在偶然性,需要改变蜡烛距离来改变像距,这里笔者通过提问仅仅做一个实验是否能够下结论,让学生自己讲出多次实验避免偶然性,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素养。

笔者如此设计是要突破本节课学生感觉简单枯燥这一瓶颈,通过小小的改变,让学生实验出现失败这一设阻的行为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启发学生去真思考,且课堂不会出现混乱。初中物理课在实验上提高难度往往是有必要的。

三、案例反思

本节课的实验反思和改进:教师在总结完平面镜成像规律后顺带一个小问题,便是如何改进刚刚测量时候的不方便。本实验由于物体和像相对于反射面呈轴对称,那么只需要将白纸沿着玻璃板的位置对折,观察两个蜡烛的位置是否重合。

本节课在流程上以物理实验的科学素养为基石,不一味地追求探究性,而是反转思维加以验证,这样教学动机明确,目的明朗,一堂课下来,在学生的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起到了提升和促进的作用,也让我感觉到真实的课堂是多么的重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