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做大经济总量 实现全面小康

时间:2024-04-24

王天琦

2016年7月25日,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李强同志莅临宿迁调研时指出:“宿迁是江苏经济发展的洼地,当前要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闯出更多发展新路,共同致富建设全面小康,让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好。”宿迁是江苏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关系着全省改革发展大局,如期如实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是市委市政府向省委省政府和全市586万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全市各级干部的光荣使命和政治责任。全面小康,志在必得,必须勇于担当、干在实处。我们将发扬宿迁多年来形成的好传统、好作风,苦干实干加巧干,增长生态要双赢,不等不靠不畏难,我能我行我争先,切实担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和使命。

从测评指标看宿迁全面小康建设核心任务。对照省定2013版小康测评指标体系,36项监测指标中,宿迁27项指标目标实现度超过80%,其中指标目标实现度超过90%的有21项,人均GDP、城镇化率、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等近10项指标2020年难以达到目标值。即便按照最低标准整体完成不低于90%、单项不低于80%的分值,人均GDP指标完成难度仍然很大。省小康标准设定的人均GDP目标值为9万元,最低80%完成量为7.2万元,以2015年宿迁市人均GDP为43853元的基数测算,需要每年增长13.4%,对应GDP年均增速14%左右。因此,影响宿迁小康进程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发展不充分,必须始终牢记发展是第一要务,把做大经济总量作为全面小康建设的首要任务,保持一个能够支撑事业发展需要,能够满足居民持续增收,真实的、不含水分的合理速度,确保如期如实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以扩大有效投入不断壮大经济总量。做大经济总量,最主要的抓手就是扩大有效投入。在新常态下,我们将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从供需两侧发力,兼顾短期目标和中长期任务,突出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环保等项目投资,优化投资结构,创新投资机制,增加投资效益,通过不断扩大有效投入,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以增量发展带动宿迁经济总量更大突破。一是以招商引资扩大工业有效投入。2015年宿迁工业化率达到41.4%,进入工业化中期。发达国家(地区)的发展历程表明,进入这一时期,要保持20年以上、年均高于65%的投资率,才能完成工业化中期向后期的转型。以宿迁过去五年平均投资效果系数0.13为参照,未来几年年均投资率必须达到76.9%,才能实现“十三五”确立的GDP年均增长10%的目标。为此,我们将始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招商引资作为集聚增量、调整存量的有效抓手,坚持做大总量与转型升级并举,明确产业集聚发展的重点,摒弃模仿、追赶、跟随的传统模式,引进和发展符合政策导向、环保要求、本地实际的项目,实现工业规模和效益同步增长、同步提高。紧盯增量集聚扩大投入。按照市域“4+4”、县区“2+1”产业定位,围绕夯实基础、转型升级、高端引领三个层次,认真梳理产业链上空白点和薄弱点,采取“建链、补链、强链”等措施,重点引进带动能力强的“大、好、高”项目和补齐产业链的关联企业,延伸和完善产业链条,构建发展能级合理接续的产业梯次结构。紧扣存量调整优化投入。深入实施企业培育“511”工程,开展技术改造、兼并重组、股改上市、规模发展“四大行动”,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支持企业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为方向加强技术改造;编制国家兼并重组最新政策指导文件以及市场需求目录,引导企业以股权换资本、以并购换技术、以合作换空间,用较小的“股权存量”获得更大的“资本增量”。二是以需求导向增加城市发展投入。根据发展规律,大部分地区的城镇化率要维持在75%左右才趋于平稳,宿迁现在城镇化率为55.53%,还有至少20个百分点的提升空间;城镇化发展,50%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超过50%,城镇化推进的要求和模式都将发生变化,将实现从过去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同时,根据国际公认标准,宜居城市的建设开发强度为20%,目前宿迁建设开发强度为16.32%,以过去五年建设开发强度年均提升0.114个百分点计算,要达到国际宜居城市建设开发强度标准,还需持续30年。对此,我们将始终把满足人的需求作为城市建设着力点,围绕规模扩张与质态提升“双重任务”,既因地制宜,立足特殊市情,做好还欠账、补功能等基础性工作;又因势利导,顺应时代要求,做好彰显城市个性、增强城市活力等提升性工作,推动产、城、人、文等融合发展,增添城市持久发展动力。加大开发力度,提高城市承载力。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下大力气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特别是紧跟时代发展变化,以更好满足群众便利化需求为出发点,系统谋划和推出一批补短板、强功能,塑特色、增内涵,利长远、提能级的项目,一点一滴完善城市功能。创新营建模式,提高城市竞争力。依托城市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生态环境等,用足山水本底,优化资金投向,创造性推进和谋划一批景观项目,充分展现地域自然生态特性,多些“长”出来的城市地标和城市特色,增強城市的个性感和辨别度;结合百姓身边的历史“记忆因子”,打造可以引起群众共鸣、勾起群众记忆的建筑和景观,形成鲜明的城市风格和更具活力的城市文化,增添城市持久发展动力。发展新型业态,提高城市带动力。统筹考虑经济与城建的关系,结合街区实际情况,突出活力、静雅文化、市井生活、历史文化等不同主题,在经营模式、城市设计、色彩运用等方面充分创新,培育独具特色的业态和街区经济;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协同作用,加快推进以旅游、电子商务、时尚体育、健康养老为主的城市产业新增长点,不断催生新业态,带动城市繁荣发展。三是以深化改革激发民间投资活力。2013年以来,宿迁以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行政改革为总阀门,一个水阀关紧,去除抑制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种种束缚;另一水阀放开,疏放社会的“活水”,激发社会和市场主体的活力,唱响行政审批制度、资格资质去行政化、非行政许可事项清理的“三部曲”改革,最大限度压减各类显性和隐性的审批事项,构建了“放、退、接、管”步步推进、环环相扣的改革链条,形成完整的改革闭环。目前,企业在宿迁注册登记基本不需要前置审批,重点领域审批效率提升两倍以上,特别是在全国率先推出的“两资”去行政化改革,项目放开率达90.7%,市场参与率超过60%。改革的先发优势带来了市场的发展红利,近年来宿迁民间投资占比始终保持在80%以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引擎。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政府不再“强刺激”,而是“强改革”,民间投资对推动经济企稳向好、转型升级的意义更加重大。为此,我们将始终把扩大民间投资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革除影响民间投资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要素制约,强化改革创新对扩大民间投资的保障作用,努力挖掘民间资本蕴藏的投资潜力,充分发挥民间投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一方面,破除限制民资发展的体制束缚。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遵循市场规则和国际通则,按照“法无禁止皆可为”的理念,放宽民间投资经营条件,对审批、投资、监管等进行制度性优化,逐一清理影响市场主体发展的“门槛因素”,保证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进一步扩大民间投资领域,创造条件鼓励民间资本依法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激发民资发展活力。另一方面,创新推动民资发展的政策扶持。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加强对民间投资的引导和扶持。在清费减负上,对前期出台的减税费、降成本、促进实体经济企业发展意见进行总结提升,适时再推出一批工具箱政策,下大气力压减行政事业性收费,以目录清单形式向社会公示,进一步减轻实体经济负担,降低制度性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在企业融资上,推广“厂商银”、应收账款质押等新型信贷模式,做大间接融资总量;支持民营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股权融资等多种渠道和方式开展直接融资,提高直接融资占比,减少企业财务成本。在要素保障上,深入推进水电气热工商用户工程市场化改革,不断完善工商企业水电气热用户工程价格市场决定机制,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四是以“互联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宿迁不靠江、不靠海,没有特殊的资源优势,区位一直是制约宿迁发展的最大瓶颈。互联网数据计算作为新兴战略资源,对后发地区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有效弥补区位劣势,通过数据的采集、整合、应用,推动各产业跨界融合,推动发展由过去跟随模仿向争先引领转型,与发达地区一起站在发展最前端。以大数据应用优化投资决策。抢抓互联网时代到来的“时间窗口”,积极对接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定期收集并发布行业消费动态,加强数据的采集、管理、分析、应用,通过对市场价格波动、消费者购买需求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挖掘“随机变化”背后的一般性规律和趋势,合理引导社会投资方向和发展重点,提高大产业、大项目的投资成功率。以定制经济推动融合发展。积极抢抓互联网带来的新一轮产业创新和变革浪潮,按照融合发展的理念,把“互联网+制造业”作为产业升级的有效路径,大力发展定制经济,推动线下经济与线上经济有效嫁接,建立全市定制生产工业企业库,支持实体企业通过模块化的生产方式,为终端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消费产品,实现由工厂主导、被动售卖向用户主导、反向定制的转变,助推企业提高效益、转型发展。

不折不扣地做好政府兜底保障。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公平导向,更加注重强化政府的兜底保障,扎实做好普惠性、特殊性、基础性、增长性民生,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加快建立覆盖城乡、重点保障、水平适中的适度普惠民生福利体系。一是兜好公共服务的底。按照“以标准化促进均等化”的思路,大力推行公共服务标准化,研究制定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从基本公共服务单位和设施的建设标准、运营标准、人员设备配置标准等,推动各地对标找差、补齐短板。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动态调整政府购买服务事项目录,引导市场力量积极参与,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二是兜好社会保障的底。牢记保障线就是生命线,以被列入国家“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扩大试点地区为契机,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全面落实各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持续开展社保扩面“幸福行动”,精准帮扶困难企业职工、新业态从业人员、城乡居民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逐步实现法定人群社会保障全覆盖,让困难群众生存有尊严、生计有保障、生活有盼头。三是兜好扶贫攻坚的底。对照最新扶贫标准,宿迁仍是全省低收入人口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地级市。全市现有66.29万低收入人口和188个经济薄弱村,每6.6个乡村人口中就有一个处于贫困线以下,每7.8个村中就有一个经济薄弱村,脱贫任务仍然繁重。下一步,我们将以被列为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为契机,认真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任务,深入研究贫困成因,分类实施救助式、兜底式扶贫,确保完成年度扶贫开发任务;针对农村居民因车祸、车险而导致返贫的突出问题,加强农村交通安全标准化建设,科学布置沿线交通标志、标线、护栏、信号灯等防护设施,加大农村交通安全专项整治力度;探索“扶贫+保险”模式,依托大病保险系统平台和专业团队开展大病补充保险工作,既放大专项资金使用效果,又更好地强化兜底作用,着力解决因病、因残、因灾致贫等支出型贫困问题,切实让贫困人口与全市同步实现小康。

(作者系宿迁市人民政府市长)

责任编辑:高 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