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以科技资源集聚打造发展新动能

时间:2024-04-24

金世斌 刘亮亮

作为苏北地区重要的沿海城市和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近年来,连云港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科技资源分散、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等现实约束。新形势下,加快科技资源集聚,使科技创新更好地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不仅是连云港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大课题,也对全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苏北发展内生动力有着重要意义。

加快科技资源向连云港集聚的重要性紧迫性

面对连云港发展阶段的新变化和发展动力的硬约束,以科技资源集聚打造发展新动能势在必行。科技资源是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和关键要素。从连云港发展阶段看,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逐步衰减,科技正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而科技发展迫切需要科技资源的加速汇聚与融合。从连云港市情特点看,产业规模总体偏小,科技资源总量不高,经济转型压力与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大。这就决定了连云港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科技资源有效聚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转变,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面对“一带一路”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机遇,以科技资源集聚加速追赶先进发达地区势在必行。当前,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为连云港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东方起点和江苏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区先导区,连云港与周边发达地区及沿海城市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人均水平上,而且体现在产业层次和发展质量上。面对多重叠加机遇和发展差距,连云港必须充分利用东西双向开放的战略优势,加快集聚科技创新资源,突破制约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我国沿海城市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开展交流合作,在转型发展呈实现弯道超车、后来居上。

面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推进的发展趋向,以集聚科技资源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势在必行。当今世界,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形成,必将引发一批高速度、长周期增长的新兴产业崛起,对未来发展将带来巨大而深远影响。目前,连云港已进入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期、科技创新活跃期,特别是在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领域具备一定基础,与世界发达地区处在“同一起跑线”、具有“同发优势”,完全有可能抢占先机,实现“跨越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创造的历史性机遇,连云港必须坚持创新发展的鲜明导向,以大力集聚科技资源,打响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攻坚战,努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占领制高点。

加快科技资源集聚的理论基础

1.科技资源

科技资源是科技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保证科技活动、创造科技成果的客观基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体现。从“四元论”角度看,科技资源主要包括科技财力资源、科技人力资源、科技物力资源和科技信息资源等四个方面。这是任何科技活动过程都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要素,其数量和质量将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进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其中,科技人力资源是指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包括直接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和为科技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人员;科技财力资源是指科技活动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拨款、单位自筹资金、银行贷款等;科技物力资源是指各种科研仪器和设备,如国家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信息资源是指各种科技文献、专利、数据库和市场供需信息等。

2.科技资源集聚和支撑载体

科技资源集聚是指科技创新系统各要素的流动过程和状态。作为要素流动过程,科技资源集聚指知识生产投入要素优化、整合的动态趋势;作为主体活动状态,科技资源集聚以科技主体为依托,在市场和政府作用下,使各种科技资源在一定区域内集中、优化、整合,系统地投入知识生产活动中的一种状态。

科技资源集聚离不开载体支撑,这些载体一般包括大学、企业、科研机构、科技中介组织、开发区(园区)等。其中,大学是区域创新系统中知识创新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在于拥有科技活动人力资源和科技知识与信息资源;企业是区域创新系统中技术创新子系统的核心和主体,是科技知识、信息、经费等各种资源的耦合场所,通过企业产品实现经济价值;科研机构也是区域创新系统中知识创新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应用性科技活动的智力、知识、专利、信息等资源,在科研机构相对比较集中;科技中介组织是区域创新系统中技术创新服务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技术交易、投资融资、风险担保、人才招聘、科技评估鉴定、专利代理、技术孵化等服务,主要功能是促进科技资源合理流动;开发区(园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吸引外部生产要素而划出一定范围并在其中实施特殊政策和管理手段的特定区域,推动具有相互关联的项目和企业在开发区(园区)内聚集,形成上下游分工合作、相互衔接的产业集群,更好地发挥资源集聚的规模效应。

3.科技资源集聚过程

科技资源集聚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从初步流动到成熟发展一般包括三个阶段:一是科技资源点状集聚阶段。主要是区域内部的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基于各自的发展需求对外吸纳科技资源,各主体的行为选择具有较强的个体性、自发性,与区域整体发展耦合不紧。二是科技资源块状集聚阶段。区域内形成了若干有影响力的中心节点,各节点的互动关系不断强化,节点外部经济日益提高,但跨空间、跨行业的知识溢出能力仍比较薄弱。三是科技资源网状集聚阶段。科技资源聚集程度大幅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影响进一步提升,跨空间、跨行业的知识溢出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开始向基于全球价值网络的创新集群转型升级,形成区域创新系统的国际竞争优势。

4.科技资源集聚模式

根据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同,科技资源集聚大体可分为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和协同合作型三种模式。其中,政府主导型以挪威、东欧、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等为代表,主要通过行政指令来约束和规范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主体行为,形成了“上传下达”的资源配置体系;市场主导型以美国硅谷为代表,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科技资源在自由流动中实现优化配置;协同合作型是指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通过政府有效的制度安排,引导创新主体基于自身目标采取一系列行为策略,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聚集。政府与市场的协调互动,促进政府不断完善制度体系,为创新主体提供法規政策方面的保障措施,形成联动开放的创新资源集聚体系。

加快科技资源集聚的国内外经验借鉴

无论是美欧国家,还是东南亚地区,抑或是国内部分城市,加快科技资源集聚,已成为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推动区域加快发展的重要选择。

印度班加罗尔,由政府强力扶持推动科技企业落户,先后成立国家信息技术与软件发展委员会和信息产业部和专门的中介服务机构,颁布《计算机软件出口、发展和培训政策》和《工厂行动计划》,制定了系列地方信息产业政策,资助印度科学院入驻班加罗尔,在市郊建立“电子城”,对软件企业免除软硬件进口关税、公司所得税,允许设立100%外资独资公司。以色列特拉维夫,准确定位城市发展方向为“永不停息的创新创业城市”,通过建立特拉维夫国际媒体枢纽空间,在世界各国重点城市招商,宣讲特拉维夫的创新战略宏愿和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广泛吸引国际风投基金、跨国公司参与,形成自下而上的创业创新环境。政府提供近乎免费的基础创业咨询服务,创业成为一种时尚,大多企业将精力集中于创新研发,卖创新技术,而不做生产和分销链条。

在国内,广东深圳,突出基础建设、资金支持、人才支撑和环境营造,创建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科创载体达1100家;建立事前与事后相结合的科技多元化投入机制,撬动资本市场各要素资源投向科技创新;出台高层次专业人才“1+6”等政策文件,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孔雀计划”,集聚海内外各类创新型人才。浙江嘉兴,推进区域重大创新平台和科技孵化网络建设,形成了以嘉兴科技城、浙江科技孵化城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创业带。通过“腾笼换鸟”、“两退两进”,推动各级开发(园)区向高新区转型,将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政策拓展到中小企业购买技术和发明专利等费用支出。实行“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鼓励科技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间有序流动。

国外和省外加快科技资源集聚的生动实践,对加快科技资源向苏北地区集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营造宜居宜业的创新环境是加快科技资源集聚的首要任务。拥有宜居宜业的高质量生活和创新环境,是国际上大多数科技创新城市的基本特征。推动科技资源集聚,必须构筑功能完善、交通便捷、生态良好、文教发达的城市发展环境,营造推崇创业、宽容失败、鼓励冒险的社会文化氛围,推动大量高素质人才持续涌入和自由流动,并最终带动其他各类科技资源的不断汇聚。

加强创新载体建设是加快科技资源集聚的基础支撑。实践表明,只有把载体建设搞好了,科技资源集聚才有坚实的依托。因此,必须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加快科技研发、创新、合作、孵化、服务和金融等平台建设,不断提升载体平台的开放程度、创新功能和运行效能,从而实现企业成长有金融创投支持,人才创业有孵化器助推,产业发展有技术支撑。

培育企业创新主体是加快科技资源集聚的根本路径。企业是科技创新的基本单元。加快科技资源集聚,必须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努力将政策落实到企业、研发机构建到企业、高端人才引入到企业、创新资源集聚到企业,加快创造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从而带动科技资源快速集聚和有效配置。

建立健全人才创新激励机制是加快集聚科技资源的重要手段。实践表明,往往先有人才集聚,而后才有技术集聚、资金集聚、项目集聚以及企业和产业的集聚。加快集聚科技资源,必须抓住人才这一科技创新的最根本元素,加大对科技人员以技术、知识、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力度,让优秀人才能够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整合高校创新资源是加快集聚科技资源的有效方式。高校既是高层次科技人才的集聚区、科技研发的密集地,也是科技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加快集聚科技资源,必须引导高校主动融入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推动高校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与地方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高校科研能力提升与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互动并进。

加快科技资源向连云港集聚的现状分析

1.现实基础

科技资源集聚度进一步提升。截至2015年底,全市引进高校共建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重点实验室达24个,建立校企联盟870家,拥有专业技术人才28.86万人,承担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449项,争取财政资金投入9.47亿元,引导社会投入超过200亿元。

科技资源载体建设持续完善。先后被认定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2015年市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78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415家,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已建设各类科技创新载体258个。

科技创新链条不断健全。T800高强高模碳纤维、6兆瓦风电机组及叶片、IGCC关键技术及装备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累计承担“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59项,居全国地级城市首位。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达26%,工业占比由33.3%提高到39%,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升至52%。“十二五”期间累计认定国家和省重点新产品、高新技术产品751项,转化先进技术成果495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1项、国内先进水平328项。

科技创新服务水平快速提升。依托“三新一高”主导产业链和政策、资金支持,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截至2014年,全市共有科技服备机构50家,科技服备业从业人员5968人,其中博士216人、硕士914人,占从业总人数的18.93%。深入实施“苏科贷I”,试点启动“苏科贷II”,截至2015年底,共推荐上报并获批37个项目,为企业申请贷款2.10亿元。

2.存在问题

人才政策不够完善,缺乏引才聚才留才的政策优势。与周边地区相比,连云港缺少类似于南京“科技九条”的导向性、系统性政策,难以形成人才集聚的比较优势。一是资金投入竞争力不足。连云港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为2000万元/年,而同为苏北沿海城市的盐城已达4000万元/年,南通达到5000万元/年。2014年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低于全国或全省平均水平,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例也仅为0.62%,列全省第12位。二是人才引力场不强。全市人才资源总量仅占全省的5%,且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三是人才流失率较高。由于部分企业只注重引进成熟性人才而忽视永久性人才培养,或者在人才引进后,只注重技术成果的应用,使得优秀人才引进来,却留不住、留不久。此外,每年通过高考走出去的學生很多,但毕业回连工作的优秀人才却较少。

产业基础较为薄弱,难以激发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连云港经济总量偏小,总体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难免缺少参与高端产业分工的话语权,产业链与创新链无法有效“嫁接”,2014年制造业研发支出占总产值比重仅为1%左右。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与先进地区相比,连云港产业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总体层次不高。科研平台、科研项目、科技人才只集中在医药、碳纤维等少数几个骨干企业中,产业潜能得不到充分释放。二是产业间科技资源分布不均衡。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海洋、化工、现代农业等领域的科技人才、科研项目相对集中,而在信息、物流、石化、冶金、节能环保等急需发展的产业科技支撑明显不足。三是产业空间与创新空间分离。产业园区推进产业对接时,而人才和创新仍保留在迁出地;产业园区远离城市,既留不住实用人才,也建不了实验平台;创新环境不足,部分企业创新活动存在外迁现象,人才留在了中心城市。

科技金融不够活跃,无法为科技资源集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连云港备案的创投机构仅6家,股权投资偏少,资金投向比较单一,难以为连云港更多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风险投入。一是政府资金投入效率有待提高。为规避风险,财政补贴、科技贷款、引导基金等项目,对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较少,致使政府资金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撬动效应。二是支持创新的金融市场体系仍不健全。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发展步伐较慢,直接融资、创业投资仍处于起步阶段。三是缺少政府创投资金的引导性示范。连云港缺少专门针对创新项目的政府引导性创投资金池,难以发挥市场风向标的示范作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本地金融创投的盲目性。四是科技金融中介服务不健全。信用认证、产权交易、风险投资评估、融资担保等中介机构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与投融资密切相关的标准认证、知识产权估值等科技中介相当缺乏。

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科技资源分隔分离分散问题较为突出。连云港虽然形成了一批创新平台,聚集了一批科技资源,但总体上仍处于“分隔”、“分离”、“分散”的状态。一是中央与地方资源的管理“分隔”。连云港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虽然不少,但有实力、有影响的大多是国家部委所属单位,而属于连云港本地的科研机构研究力量相对较弱。二是科研活动与经济建设的衔接“分离”。连云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活动以学术研究居多,应用性研究不足,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度较低。三是科技资源总体上的布局“分散”。支撑科技资源整合、共享、聚集的平台建设相对不足,共同投入、成果分享、风险分担的机制有待健全,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创新环境亟待优化,缺少集聚科技创新资源的良好环境。城市发展硬环境有待营造。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尚不完善,至今尚未建成一条高铁线路,高速公路网络也亟待提速优化;生活、学习、文化、娱乐等公共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生活的便利性、宜居性与苏南、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城市创新文化仍需培育。连云港虽然鼓励形成“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但现有考核评价机制、创新项目筛选机制等,均缺少对失败的宽容和保障。创新的市场环境尚未建立。众多创新研发项目缺少市场机制引导,行政干预依然较多,部分科技创新项目严重依赖政府立项。专利、法律等研发服务业发展滞后,科创诚信体系也有待建立,技术市场交易监管仍显薄弱。

加快科技资源向连云港集聚的对策建议

以优化创新环境为先导,有效构建科技资源集聚的创新生态圈。城市发展环境是吸引科技资源集聚的前提和基础。要以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突破口,优化市场环境,改进政府服务,弘扬创新文化,协同推进城市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构建完备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加快连盐铁路、青连铁路、连淮扬镇铁路、徐连客专和连云港至南通的沿海高铁建设,全面融入高铁网络。优化市域国省干线公路网络,形成快速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完善城市社会服务综合功能,加大生活性服务业项目建设,提高居民生活便利程度,吸引大量安居型人才进入。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鼓励创新市场环境,改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准入管理。制定和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对未纳入负面清单管理的,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改革科技服务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打破区域行政壁垒,让创新要素在更大的范围内自由流动,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关系。进一步简政放权,有序放开科技服务市场准入,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展产业技术联盟、行业协会等第三方行业组织和机构,建立社会化服务机构评价体系。营造科技创新文化氛围。积极倡导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努力营造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勇于创新、敢于竞争、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加强科技信用体系建设,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提高全社会信用意识和水平。

以科技园区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科技资源载体建设。园区平台是资源集聚、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要以国家高新区为重点,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推动创新要素合理流动,充分发挥各类园区、平台的创新主阵地作用。首先,大力支持国家高新区建设。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特色鲜明、规模适度、配套完善的要求,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努力打造自主创新战略高地、新兴产业核心载体、转型升级重要引擎和创新驱动先行区域。其次,不断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围绕“一区一战略产业”,逐步完善产业支撑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有机融合。最后,全力推进众创空间建设。加快市科技创业城、淮海工学院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中小企业园)等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有效集聚创新资源要素,提供良好的研发、孵化和创业环境条件,逐步建立“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孵化链条,形成产业孵化能力。

以科技金融创新为支撑,逐步建立全社会科技投入机制。资金投入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的重要支撑。要以科技金融产品创新为重点,拓宽投融资渠道,改进科技金融服务,加快培育发展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投入市场体系,为科技资源集聚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大力发展创业投资。不断增加连云港市级政策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积极引进国内外创投和风投公司入驻,提升创业投资服务水平。建立创业投资风险补偿机制和创业投资企业配套奖励制度,鼓励创业投资机构以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二是加快发展天使投资。引导高新园区、众创空间、投资机构等共同组建天使投资基金,支持新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早中期、初创期企业发展,鼓励金融机构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债权融资。加快互联网投融资平台建设,加快创业项目、科技人才、银行创新产品与金融机构的有效对接,提升供需双方合作规模与水平。三是打造科技金融服务链。健全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和交易转化机制,通过担保、贴息、风险补偿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完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许可转让、融资担保等市场规则。鼓励金融机构在连设立科技支行,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在連落户和开展金融业务,逐步完善全市科技金融支撑服务体系。

以高端科技人才为核心,全力打造高层次人才集聚高地。要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深入实施苏北科技和人才支撑工程,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开发力度,大力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加快建设特色化人才集聚中心。拓宽国内外引才渠道。坚持“不为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用才机制,瞄准985、211重点高校,开展定向对接,积极引才聚才。深入实施省“双创计划”等人才计划,吸引更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连云港创新创业。加快培养本地高水平人才。根据新医药、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高校的作用,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加大急需研发人才和紧缺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切实用好连云港籍在外高层次人才资源。建立连云港籍在外优秀人才信息库,实施“凤还巢”计划,鼓励和引导连云港籍在外高层次人才,通过直接回乡创业、担任科技顾问、提供技术指导、推介引荐人才等方式,推动人才与企业深化合作与交流,提高返乡创新创业的成功率,形成人才、信息、资金回归和企业回迁的“归雁经济”良好效应。积极接收应届高校毕业生。通过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引导,吸引优秀毕业生留连云港工作、创业。加强就业保障和创新扶持,为在连云港的优秀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岗位和发展机会。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努力培育科技创新型产业集群。科技资源集聚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产业发展,形成产业优势。要紧紧围绕石化、装备制造、现代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优势产业,加快高端人才和先进技术集聚,引导产业集群发展,增强专业化、规模化效应。一是发挥领军企业示范引领作用。以新产业链构建和拓展为重点,充分发挥高端人才及团队创新创造的作用,加快产业核心技术研发、整体技术装备提升、商业模式创新、自主品牌创建、全球资源配置,大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二是加强与国内发达地区产业合作。抢抓“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加速和沿线城市协同创新进程,广泛集聚创新资源、创新成果,全面提升科技创新的总体实力。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合作,强化承接产业和技术配套服务,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三是加快推动互联网与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制造企业通过互联网与产业链各环节紧密协同,促进生产、质量控制和运营管理全面互联。鼓励互联网企业构建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面向细分行业提供云制造服务,促进创新资源、生产能力、市场需求的集聚与对接。四是支持创新商业模式。研究设立支持商业模式创新的专项资金(基金),加大对重大、关键、示范性商业模式创新的支持力度。将重大成果转化项目,纳入商业模式创新考核内容。积极组织商业模式创新领域中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

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纽带,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的研发水平。要着力破除各创新主体之间的体制壁垒,强化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打通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有效协同的科技创新通道。一是不断推进产学研合作。依托高新区和产业基地,围绕特色产业,培育一批科教结合产业创新基地,支持各基地联合高校院所、企业共建新型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引导创新资源向一线流动,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科技人员定期为企业开展科技咨询服务的机制。二是建立新型协同创新平台。鼓励大企业发挥资本优势和综合发展能力,通过购买知识产权、兼并科技型中小企业等方式,加速提升技术创新和技术集成能力,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加强创新合作。三是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深入开展“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开展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技术转移服务,促进技术创新能力向企业转移。加强产业技术中试与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技术熟化、工程化、集成化与转移。开展高新技术及产品应用推广示范,以市场需求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在连云港落户。

(作者单位: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责任编辑:戴群英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